孟林梅
摘 要: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的口到就是在啟發我們要學會朗讀,讀書需用口,讀出聲音,讀出情感來。古人又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實這種讀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朗讀的,尤其是有情感的朗讀,當我們在朗讀中投入情感之后,多讀幾遍,文本所表達的意思就可以不言而喻了。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當重視朗讀教學,更當重視朗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教會學生有情感的朗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情感教育
1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教學現狀
1.1教師片面理解朗讀教學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對朗讀教學這一教學環節并沒有進行深刻的認識。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語文教師大多是通過朗讀來提高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從而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在教學當中并沒有認知到朗讀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關鍵作用。
1.2學生隨意進行朗讀現狀
朗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是通過朗讀教學的模式,來帶領學生理解所朗讀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在創作時的情感。并且在教學任務中就有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先朗讀課文,在課文的朗讀當中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課文朗讀在學生的理解中,知識作為一個形式的存在,并沒有實際的意義。
1.3教學體系引導錯誤模式
在當下的教學模式當中,由于教育系統普遍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過于的看重。導致在語文的學習當中,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普遍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學環節,這就在另一方面導致了對語文教學的朗讀教學的忽視。因此,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朗讀能力的感情培養就被無視了。
2朗讀教學在小學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2.1有利于語言能力的發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而語言是一門較為復雜的系統,學生要想掌握語言,就必須將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因素進行內化。朗讀能給學生更加強烈的刺激程度,相比默讀和教師講解有著更加突出的效果,朗讀能夠將書面語言更加有效的內化到大腦中,并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語言處理格式塔,將語言學習的過程轉變為語言習得的過程。在反復朗讀過程中,還能夠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法以及使朗讀更加流暢,從而增強自身的語感。
2.2有利于理解能力的提高
學生只有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了解和熟悉感性元素后,才能夠充分的結合自身的語言背景和經驗,并將這些經驗融入文章的整體把握中,因此學生在反復朗讀過程中,能夠積累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背景經驗,并從中激發出思考的欲望和熱情,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洞察能力和透視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閱讀方面有著較差的穩定性,而朗讀能夠有效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加強對課文內容的思考和理解,也更加容易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感悟出課文中的思想感情。
2.3有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
朗讀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從朗讀中認識和品味到語言的魅力。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加入朗讀教學能夠讓學生融入到課文角色中去,在故事中體會到學習甚至人生的哲理,教師在教學時加強朗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細細品味文中情感,甚至能夠解決一些朗讀時無法理解的問題,在朗讀課文時不斷的了解原因和解決問題都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3朗讀情感培養方法
3.1走進課文
朗讀教學的重心在于回歸課本,忠于文本。當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讀過程當中去,透過文字讀出情感,學會從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從作者的角度感悟文本,這不單單要了解作者所寫的內容,更要了解作者所講的情感,與作者進行一個心靈溝通,從而感受作者的情懷,感受文本的魅力,喜歡朗讀。比如我們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時候,文本中那句:“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表達效果非常好,作者采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更加準確的表達出當時自己憤怒的心情。對于這類句子,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朗讀,可以轉換句型,比如用陳述句的口吻來朗讀一遍,體會情感;再用反問句朗讀一遍,對比選出最符合課本情感的讀法。通過“但是,在租界里,誰都不敢怎么樣。”和“但是,在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兩種語氣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在當時的情境下對于中華不振的憤怒與悲哀。可見,我們在文本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講授法”轉變為朗讀的時候,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反復對比朗讀之后,更容易掌握文章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也學會了如何將文本中的文字轉化為自己的情感理解和運用。
3.2透過朗讀把握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題材各樣,文章類型也是豐富多彩,有直抒作者情感的短篇詩歌;也有關于描繪大自然美景的社會類文章;還有委婉敘事表達人物情感的人文類文章。不管是哪一類型的文章,其表達的思想情感都各不相同,表達方式也各不相同,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辨識能力,在不同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調下,朗讀出不同的情感。
3.3用教師的熱情引導學生
要想讓學生有情感的朗讀,首先得我們教師有情感地的朗讀,有熱氣地上課。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和動作以及表情就非常的重要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結合文章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相關講解,為學生具體說明不同語言的表現形式,在語氣的表達上應該要進行怎樣的轉換,要配合怎樣的感情等朗讀方式都需要學生自己去把握。在傳統的朗讀教學方式中,教師硬性要求學生將課文讀出規定的語氣,讓朗讀變成了課文的陪襯。但實際上朗讀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語文課文而出現的,其既能夠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又讓學生對文章產生感性的認知。我們不可強制性要求學生怎樣朗讀,而應該用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有情感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增加學生情感體現,引導學生多讀課文,表達自己對課文的不同情感和看法。
3.4做好評價與指導
小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淺薄,在文章情感把握上很容易出現偏差,不少情況下,因為文章句式表達的關系,學生很可能不能正確把握其情感,進而在朗讀過程中出現問題。當學生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后,讀出了正確的情感,我們就應該給予學生肯定,沒有讀出這樣的情感來,我們就需要多次引導,并且鼓勵學生多嘗試。所以,教師對學生朗讀后的點評非常重要,既可點撥指正,又可激勵學生再接再厲。
4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課文的朗讀對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雖然當下的教育教學當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語文教師如果能夠在課堂上進行恰當的引導,對于學生后續情感價值的培養是有著積極作用的。
參考文獻:
[1]向朝俊.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A].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四)[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2.
[2]熊小燕.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A]. .教育理論研究(第七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
[3]楊瑞霞. 小學語文名師朗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