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摘 要:伴隨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品質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一線品德與社會教師也開始積極探索進行教學策略優化的手段,并應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步優化品德與社會知識講解形式,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而媒體技術的應用,合作學習活動的優化,以及探究問題的提出,則能夠有效滿足這一問題,促進高品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形成。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媒體;合作;問題
高品質品德與社會課堂的含義是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課堂,在高品質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學生不僅深化對基礎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認知,同時能夠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那么在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逐步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品質呢?
一、利用媒體技術,豐富結構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就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使得當前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呈現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該趨勢下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師也應當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應用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促進課堂教學形式的變革,從而逐步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而多媒體具有操作簡便、形式多樣的特點,在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借助多媒體中的多樣知識呈現形式,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的豐富,讓學生在多變的教學樣式中,將注意力始終放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促進品德與社會知識的有效講解。
例如,在《我們的國寶》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先使用多媒體當中的視聽技術,向學生展示《國家寶藏》等節目片段,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將目光轉移到課堂上。緊接著,教師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我們的國寶》這節課中的主要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直觀的知識圖解中,初步認知本節課的整體內容,從而更好地掌握開展教學的節奏。緊接著,教師借助不同國寶的圖片,結合本節課的理論內容,促進本節課知識的細致講解,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教學場景中,保持對課堂的關注度。最后,教師再使用word軟件中的文字表達形式,將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從而深化對國寶的認識,正確看待國寶的存在,提高《我們的國寶》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不難看出,教育技術的變革促進了教學手段的發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的結構,讓學生在多變的課堂教學樣式中,維持對課堂的關注,逐步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優化合作活動,突出本位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南之一,其中強調了學生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學知識進行理解從而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在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利用教學活動的開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作用。而合作學習活動就是能滿足這一教育要求的活動。但是,從近些年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效果不佳的現象,究其根本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品德與社會知識認知情況,進行組員的安排造成的。因此,為了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更好地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本位,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實況,優化組員的安排。
例如,在《漢字和書的故事》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日常教學的經驗,結合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認知情況,進行組員的安排。在課堂中,教師先基于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認知情況不同,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隨后,教師按照同組學生不同性質、不同組別相似性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對品德與社會知識認知程度較強的學生,也有對品德與社會知識認知程度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分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開展《漢字和書的故事》這節課的討論和分析,并讓小組中品德與社會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輔助,促進學生在相互輔助中,逐步提高對“漢字產生過程”以及漢字演變等知識的認知效果,實現本節課的高品質教學。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合作活動的構建,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深化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認知效果。
三、使用問題教學,促進思考
在傳統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問題是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互的工具,教師能夠利用問題的形式,檢驗學生對基礎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認知效果,學生也能夠利用問題的形式,向教師表達自己在知識認知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在教師的解答下,提高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學習效果。而在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的形式,促進課堂探究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深化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認知。
例如,在《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這節課,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的形式,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從教材中對本節課的內容安排來看,“讓學生意識到世界上存在不同的人種,認知人的形成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在地球上會有不同人中的存在呢?”“人體素質和智力的發育與人種是否有關呢?”等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促進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探究上述問題答案的同時,提高對本節課的認知效果。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使用問題的形式進行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圍繞品德與社會知識進行思考,從而逐步提高教學的效果。
總而言之,優化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策略,促進高品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教學,并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在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繼續分析教材當中的品德與社會知識,結合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認知特點,創新課堂的教學方法,并在實踐教學中進行積累,從而構建完整地對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知識教學的體系,促進高效課堂的生成。
參考文獻:
[1]劉麗梅.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115.
[2]紀月霞.基于多媒體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情境設計[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