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鑫
摘 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是落實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歷史課堂評價機制應該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有有效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評價機制;教育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構建完善的課堂評價機制,也是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文主要從設計評價、過程評價和效果評價三個角度來對高中歷史課堂評價機制構建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歷史認知構建。
一、完善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科學性
完善的教學設計是保障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教學用具以及學生情況”等。高中歷史課堂評價教學設計時應該聯系課堂實際,尋找相關切入點。如針對教學目標設計的評價,則需要結合基礎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針對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則應該注重教師教學活動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完成教學目標;針對教學活動的評價,則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動設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針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同樣需要從學生學習態度和教學效果出發。至于教學用具和學生情況,教師則應該在了解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客觀評定。如筆者在復習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一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為:(1)列舉1840-1900的列強侵華事跡(2)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列強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頑強斗爭精神。筆者試圖從列強侵華的大背景下切入,引出鴉片戰爭。但思索后發現改教學目標過于寬泛,根本無法實施。之后,筆者將本課教學目標修改為:(1)討論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了解鴉片戰爭的經過、結果及影響。
二、關注過程評價,提升學生學習參與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即時評價理念,嚴格的執行教學設計并不是錯,但教學生成同樣可以隨時發生。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調整教學防范。關注教師教學過程評價,主要是了解教師的應變能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之中,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學習表現,關注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是否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等,這同樣是評價教師教學過程是否科學的重要指標
如在講解洋務運動時,教師即引導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材料,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洋務運動的背景、過程、表現和結果,思考洋務運動為什么最終失?。繉W生在自主閱讀學習的基礎上,很快就能夠得出較為一致的學習任務。洋務運動是20世紀60年代,開明地主階級發起的,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目的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主要表現在軍事、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與此同時,學生在視頻和材料中了解到,洋務運動失敗是必然的,這是由于階級性質所導致的。與此同時,社會層面的其它反動力量同樣同樣其必然失敗。
從學生相關回答內容可知,教師教學過程實施較為成功,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加教學目標,這說明教師教學過程科學,教學進展順利。
三、倡導效果評價,培養學生歷史認知思維
課堂教學高效與否,直接取決于教學效果。教師在了解教學效果時,需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參與程度,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歷史認知情況,這是構建歷史教學評價機制的重要內容。當然,教學效果并不簡單的取決于筆試成績,教師更應該從教學效果中,關注學生的過程性評價?;A教育課程改革同樣倡導教學評價的目的不應該是衡量學生排名,而應該為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供信息,端正教學評價態度。
如“辛亥革命”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難點。在本課學習完后,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問題:“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因為近代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也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因為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結束了。也有人認為是毀譽參半,有勝有敗。結合文本材料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在此背景下,學生即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展開探討討論。有學生認為辛亥革命結束了“皇帝”,推翻了帝制。自此皇帝從中國社會消失,這本身就是偉大的革命,當然可以說是勝利。而也有學生認為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改變的社會民眾意識,但革命稱不上徹底,封建文化、封建思想仍然存在,中國仍然未能夠進入近代社會,只能算是不徹底的革命。在此基礎上,教師則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合理評價。
對“辛亥革命”的自由討論,目的是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從學生回答問他情況來看,課堂效果比較良好。學生能夠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說明學生能夠積極思考,而如此的教學效果自然使我們應該推崇的。
結語:教學評價機制構建應該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三個角度展開。教師應該適時展開教學評價,調整教學設計。當然,教師教學評價不僅僅需要關注這些,還應該關注到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協調好學生認知發展與教學目標完成,以為教師教育教學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志勝.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建構之我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9x):38-39.
[2]劉玉利.論高中歷史課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J].現代職業教育,2017(26):35-35.
[3]彭長白.高中歷史課堂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體系的建構[J].吉林教育,2015(14):55.4B117FDE-B9D6-4C24-B5A9-CD6CBBFC7D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