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莉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滲透,農村小學音樂課堂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重視。教師需要根據農村地區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現狀,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與探索,在教學各環節滲透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實現農村音樂教育事業的完善與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性
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櫥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需要根據農村地區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現狀,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與探索,在教學各環節滲透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實現農村音樂教育事業的完善與發展。
一、名作欣賞,引發學生音樂學習熱情
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救途徑,同時也是增強小學階段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小學階段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形成,對于豐富小學生情感、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小學生的音樂情感。在農村小規模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優質完成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即音樂教師不僅自己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相關教育教學活動中,同時還要將學生的積極學習熱情充分挖掘出來,雙方緊密配合高質量完成音樂教學任務。音樂藝術形式是多種情感表達的主要途徑,通過情感在音樂中的充分傾注,將其全面展現,對音樂藝術的本質加以感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對美好音樂的欣賞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更好提高,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如對《阿細跳月》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可以讓每一位小學階段學生模仿一種樂器,然后戴上相應樂器的裝飾,開展演出表演活動,同時老師用電子琴模仿出樂器的發音。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初始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的好動活潑,同時也非常喜歡參與游戲活動,以此來充分激發農村地區小學階段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程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欣賞課程的學習中。再如教學《花兒與少年》時,教師讓學生結合自身感知,參與欣賞、演唱、演奏和律動等活動中,積極與同學進行交流,分享學習感受,對音樂形成初步的感受。接下來教師采取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接觸具有民間特色的代表性音樂作品,擴大音樂文化視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音樂
二、情境創設,表現出語言難以描摹的情境
從心理角度來說,相比于單一的感官參與,人的多種感官參與更能夠增強對事物的認識,并產生深刻的印象。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能只用耳朵聽,這是因為音樂作品中的形象與語言比較抽象,與小學生感知認識有很大距離。傳統形態下的農村學校音樂教學,一般都以彈彈琴、唱唱歌為呈現形式,而融合了多媒體教學的音樂課堂,則體現出清晰、生動、形象地展示音樂的特點,從而改變學生學習的單調性,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表現出語言難以描摹的情境。對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來講,演唱歌曲是主打形式,而且也是學生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如果能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巧妙地視頻范唱效果運用到教學當中,不僅能讓孩子體驗歌曲,而且能對學生學習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緒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兩只小鳥》一課教學就可以這樣導課:首先用多媒體音頻播放了小鳥清脆的叫聲,同時視頻中出現了兩只在樹枝上歡樂嬉戲的小鳥。教師借機提問:“大家生長在農村,聽慣了小鳥的叫聲,想知道這兩只小鳥在說什么嗎?”學生們興趣大增,大聲回答:“想!”就這樣,在接下來的聽一首歌這一環節中學生很自然的融進歌曲中。又如在導入新課時,用流動的畫面來體現教學意圖,創設出絢麗多彩、聲情并茂的環境,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情感教學,彰顯音樂課的人文內涵
音樂教育是一種“情育”,音樂課堂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要載體,音樂課堂教學是進行情感矯正的重要途徑。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情感教學融入音樂課堂的重要表現。學生進入學校以后,教師成為小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他們無形中會把家庭中缺少的那份關愛轉嫁到老師身上。音樂教師要注重積累學生課堂表現、表現性任務完成情況、發現學生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差距、對音樂表演成績、音樂表現力、學習音樂的動力等給予更多的肯定和回應,采取有效措施改進教學,融洽師生關系,進而調整教學方案,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并結合學生個體學習情況,從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知識理解、學習能力等方面,給與更多的情感關注,促進學生學習,讓他們看到自身的價值,獲得心理上的自信感、自尊感與滿足感。
如《我是一只小小鳥》,旋律富有激情,讓他們感到充滿活力的節奏,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的斗志,去追求的美好生活。童年本應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快樂單純、有人愛有人疼的時期,音樂教師應多給聽一些符合他們這個年齡段、情緒積極、節奏明朗、憧憬美好未來的音樂,關注和尊重學生的情感心理特點,彰顯音樂課的人文內涵。
四、培養審美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質
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音樂感知力包括音樂聽辨能力、記憶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它是在學生聽、唱、動、奏等音樂實踐中得到發展的,音樂感知力也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必要途徑。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能夠促進自身音樂審美與想象力的提高。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與時間,促進學生審美力與想象力的更好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我們應該緊緊抓住審美教育這個核心去實施音樂教育,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音樂文化素質及審美能力,使之成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發展的人,是我們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審美活動,加深學生對音樂審美的理解,形成強烈濃郁的音樂審美追求,從而促使審美層面立體化、多元化。
如在音樂作品《美麗的草原》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為促進學生對美的感受,可以轉換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其他感官對音樂作品美的感知。如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制定優美的教學課件,將優美的音樂作品轉化為形象生動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促進學生在音樂中美的感受度。
參考文獻:
[1]鄒珊珊.試論小學音樂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J].中華少年,2018(25).
[2]姜寶君.小學音樂個性化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3]趙爽.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實施情感教育[J].教法研究,2013,(38).
[4]王菲.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情感教學分析[J].戲劇之家,2014,(03).
[5]耿宇蓉.論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1,(02).
[6]李曉嵐.情感教學模式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滲透[J].大眾科技,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