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期凡
摘 要:微課這一新形式的教學方式對于初中數學的教學起著極其顯著的作用。運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有效的創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得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生的積極性,養成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良好習慣。微課這一教學方式在農村初中利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農村地區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農村初中;微課
前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開展,微課這一個新型的教學手段受到了教學界的廣泛關注,深受廣大教育者的推崇。微課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知識點進行充分的講解并將其記錄,運用影像視頻的方式將其進行記錄保存。微課核心點在于課程內容的微小,一般微課的時間為5到8分鐘,將核心的知識點集中在短短的幾分鐘進行相關的講解。在農村初中運用微課進行教學有著顯著的優勢,筆者將在下文中做出詳盡的分析。
農村初中數學運用微課的客觀要求
農村與城市地區相比起來,農村地區班級中的學生數量較多,這也使得素質教學的開展變得異常困難。除此以外,農村地區學生的家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家長很難對學生進行課后輔導,使得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活動中均面臨較大的困難,學生的成績也得不到實質性的提升[1]。從上述情況來看,農村地區在教學中面臨了非常不利的局面。
作為一個新型教學方式的微課,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具有相對靈活的表現方式,方便快捷可以隨時觀看。在農村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上運用微課進行教學可以有效的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并在農村地區建立一套新的教學模式,為農村地區初中的高質量教學提供技術性的支持。微課的特點特別的適合在農村學校中進行廣泛運用,可以有效的減少農村地區所面臨的教育資源短缺的不利處境,改善農村地區的教學現狀。
微課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2.1在預習環節中的運用
有效的課前預習是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保證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更加有針對性的聆聽教師對于知識點的講解,以幫助教師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總而言之,課前預習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農村地區的大部分初中學生都不能夠做到課前預習,在農村地區學生的觀念里面,課前預習僅僅是將課堂上要講的知識點讀一遍。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下,課前預習的效果微乎其微。為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將微課運用到課前的預習環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2微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學生具備著不同的學習能力。這種教育現象非常的常見,作為教師應該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尊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之上盡量的彌補學生在基礎上的差距,使得全體學生可以有效的根據課堂學習的進度。
微課這一教育資源可以有效的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筆者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發揮微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選取了學生能力不同的三個層次的學生,對這三類學生使用不同的微課資料[2]。其中對數學基礎薄弱的同學使用的內容更加的偏向基礎性。這份微課資料的作用是幫助學生了解軸對稱圖形的基本概念和特點。針對數學基礎一般的同學,在視頻中增加了一些難度較小的例題,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這份微課資料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啟發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對于數學基礎比較扎實的學生,由于這類學生有著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一些層次較淺的知識難以滿足這類學生的要求。因此,在這類學生的視頻中增加了難度較大的例題,以養成其自主探究能力。這樣難度較大的例題比較考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針對上述理解能力不同的學生,筆者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微課資料,對學生進行了針對性的講解,有效的推動了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了全體學生的數學知識的掌握,有效的落實了教學目標,充分的體現出微課教學在不同基礎學生中的實際作用。
2.3微課在課后復習中的運用
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學生在課后的復習中也存在著一些難度。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課后的復習環境可以運用微課進行課后重點內容的鞏固,制作成相關的微課并在課堂呈現給學生,微課的內容要保證學生可以開展合作探究。保證學生可以利用微課進行探究,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團結互助的精神。
結語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在教學的過程運用微課教學也變成了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在農村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中使用微課應本著差異化的原則,農村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應靈活的將微課運用到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去。微課作為信息化教學的一項重要方式,對于提升農村地區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的改善農村地區的教學現狀。
參考文獻:
[1]密恩慧.初中數學微課資源開發及教學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19(18):92-93.
[2]胡成.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的探討[J].學周刊,2019(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