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浩成
摘要:傳統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通常采用常規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不高,不能很好的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本實驗通過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學生采用新的體育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教學,實驗表明能夠有效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
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運動能力是小學體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標。但是,現階段大多數的小學體育教學采用的方法仍是傳統的常規方法,上課學生練習內容比較單一,缺乏明確的教學目的,造成學生對體育課興趣不高,對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成績提高的作用不明顯。針對這一現狀,筆者提出一種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體育課堂教學結構,并運用實驗對照的方法進行驗證。
一、實驗步驟
(一)將學生按照同一年級不同班級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對照班學生按照傳統方式正常上體育課,不增加其他內容;實驗班學生采用新的體育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教學,注重身體素質聯系。除體育課堂上課內容不同之外,課間操、課后體育活動等體育鍛煉內容都一樣。
(二)在進行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身高、體能測試,并對原始數據記錄下來。
(三)依據實驗方案開始實驗。
(四)三個月(12周)以后,采用第二步中的測試方法,對實驗班、對照班學生進行身體素質指標進行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
二、教學結構設計
本實驗中對對照班學生采用傳統方法進行體育課堂教學,基本教學結構為: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實驗班學生采用新的課堂教學方式進行體育教學,其教學結構為:開始部分—準備部分+身體素質練習—基本部分+身體素質練習—結束部分。兩個班級教學結構不同的地方在于實驗班學生在課堂準備部分增加專項素質練習和在課堂基本部分增加了針對素質練習的游戲。兩個班級學生上課周期均為12周,每周3次課,共計36個課時。實驗班學生共有六項身體專項練習,每一項身體專項練習6個課時。具體專項練習項目安排如下:
項目1:立定跳遠。在準備活動部分增加單腳交換跳4次,每次30米左右;1分鐘仰臥起坐。準備部分增加仰臥舉腿練習,共3組,每組10個。基本部分增加推小車游戲;50米跑。準備部分增加學生石頭剪刀布小游戲;50*8往返跑。準備部分采用障礙跑的形式進行慢跑1000米。基本部分增加綠化祖國游戲;坐位體前屈。在準備活動部分增加體側屈練習,共3組,每組10個。基本部分增加追捕游戲;1分鐘跳繩。準備部分增加圖形跑練習,共3組,每組30米。基本部分增加攻關游戲。
項目2:立定跳遠。在準備部分增加單雙腳交替跳躍4次,每次30米左右;1分鐘仰臥起坐。準備部分增加俯臥一頭翹練習,共3組,每組10個。基本部分增加奪球戰游戲;50米跑。準備部分增加原地高抬腿專項練習,每次10個,共3組;50*8往返跑。準備部分增加運球跑練習,1200米。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沖過火力網游戲;坐位體前屈。準備部分增加腰繞環練習,每組10次,每次20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踢毽子比賽;1分鐘跳繩。準備部分增加花樣跳繩練習,共3組,每組20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我們是建設者游戲。
項目3:立定跳遠。在準備部分增加蛙跳練習,每次30米,重復3組;1分鐘仰臥起坐。準備部分增加俯臥跪撐舉腿練習,共3組,每組10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鉆圈接力游戲;50米跑。準備部分增加后蹬跑的專項練習,每次30米,練習3次;50*8往返跑。準備部分增加跳繩跑800米。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斗雞游戲;坐位體前屈。準備部分增加體前屈練習,共3組,每組20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地滾球游戲;1分鐘跳繩。準備部分增加單雙腳交替跳繩練習,共3組,每組20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大魚網游戲。
項目4:立定跳遠。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單雙腳交替連續跳過障礙物比賽,距離為30米,次數為3次;1分鐘仰臥起坐。準備部分增加俯臥撐練習,共3組,每組10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體操凳上比武游戲;50米跑。準備部分采用聽信號快速啟動練習,練習4次,每次跑30米;50*8往返跑。準備部分增加接力跑比賽練習,共3組,每組每人100米。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拔河游戲;坐位體前屈。準備部分增加兩人壓肩練習,共3組,每組15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看誰推的遠游戲;1分鐘跳繩。準備部分增加雙人向后跳繩練習,共3組,每組20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智取游戲。
項目5:立定跳遠。準備部分增加單雙腳連續跳圈,距離為30米,次數為4次;1分鐘仰臥起坐。準備部分增加20秒立臥撐,共30次。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匍匐前進接力游戲;50米跑。準備活動部分增加30米加速跑練習,共3組;50*8往返跑。準備部分增加走跑交替環節,1200米。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沖過戰壕游戲;坐位體前屈。準備部分增加正踢腿、側踢腿練習。共3組,每組30次。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貼膏藥游戲;1分鐘跳繩。準備部分增加一正一反跳繩跳繩練習,共3組,每組20個。基本部分游戲環節增加集體登島游戲。
三、實驗結果
本實驗法由同一名教師對實驗班學生采用有效體育課堂結構進行教學,對對照班學生采用常規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實驗周期結束后分析得出:采用有效體育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教學能夠明顯提高學生的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而采用常規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授課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效果并不理想。
參考文獻:
[1]陳加廣.如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J].體育時空,2018 (9):60.
[2]陳勇鋒.如何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探討[J].求知導刊,2018 (14):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