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偉
摘 要:新課標指出小學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各種語文學習能力,逐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作為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和拓展,語文作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作業內容與布置形式方面,作為一名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不斷做著各種嘗試。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化;作業;分享
新理念倡導學生從小樹立大語文觀意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隨著獲取知識的方便、快捷,每一個小學生在入學前就接受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有的來自家庭,有的來自動畫片,有的來自電腦、手機,使得孩子們的求知欲要求更高,更強。因此信息時代,語文作業改革勢在必行。
一、多樣的作業內容
(一)設立識字加油站
識字是低年級孩子學習的重點,平時除了鼓勵他們課堂上識字,還積極鼓勵他們在生活中識字。識字之前,每人準備一個以自己命名的盒子,若干空白硬紙卡片。生活中街邊的廣告牌、商店名稱、家里親人的名字、動畫片里的字等等,都是他們識字的素材。學生每認識一個字,便寫到硬卡紙上,放進識字加油站里。
為檢驗和鞏固孩子們的識字情況,每周五設立一個小游戲。具體做法是:每四人為一個識字小組,每小組推選一名識字最多的代表,去參加全班的給車加油活動,識字越多給車加油越多,經過你時車會提速。相反,識的字少給車加油越少,車經過你身邊速度會很慢,甚至熄火。當看著車快速地經過每一個學生時,孩子們別提有多開心了,仿佛自己真的給車加油了呢!之后識字熱情空前高漲,今天你認識了五個,他認識六個,非超過你不可!每周評出識字小明星發一張喜報,再一塊合影發到家長微信群里,有了家長們的點贊和參與,孩子們的識字熱情更高了。到一年級下學期結束,全班一半的學生識字量已相當于二年級水平,有的甚至達到了三年級的識字量。
(二)及時跟進閱讀作業
隨著孩子們識字量的增加,我便趁熱打鐵,讓孩子們盡早接觸閱讀,而讓一年級的孩子盡早閱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年齡的孩子注意力本來就短,加上他們剛剛學完了拼音,對拼音的運用還很不連貫。所以我沒有急著給孩子們布置閱讀作業,而是利用每周三的閱讀課給孩子繪聲繪色地讀故事,孩子從聽開始接觸閱讀。當讀到不同的人物時,我會盡量讀出符合他們身份的聲音,讀動物的故事時我也盡量模仿小動物的聲音,有時也讓學生單獨模仿,這種身臨其境的聽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們興奮極了,他們有時覺得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竟而神氣極了。有時我也會配合故事讓孩子們表演動作,讀《金色的草地》一課時,我讓學生張開手掌表示花兒隨著清晨綻放,合上手掌隨著晚霞一同回家……孩子們享受著閱讀,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參與著,快樂著。
過了大約一個月后,我發現孩子們每次聽故事,由原來的只聽幾分鐘到愿意把整個故事聽完,看到他們聽完故事意猶未盡的樣子,我覺得該增加難度了,每讀到故事的懸念之處,我便故意停下,讓他們自己讀下去,孩子們急切地讀著,總想知道小豬希里呼嚕為什么沒來上學?為什么螳螂先生結了婚就把自己的新娘吃了?胡蘿卜的長胡子又該去幫誰了?一個個未知的答案等待著他們,從此每晚的必留作業都給孩子們留一個故事的懸念,讓他們自己讀完。第二天每節課前幾分鐘就是我們揭曉故事懸念的五分鐘分享。在分享五分鐘里孩子們爭著向同學們講述故事的答案。家長王怡寧的媽媽告訴我:“孩子每天晚上都主動讀書,每天不讀書,就不睡覺。”劉亞寧的媽媽也告訴我:“孩子一到周末便纏著我給她買書。”韓享彤的媽媽說:“每晚睡覺前,我必須給她講個故事才能睡覺呢。”或許讓孩子們愛上閱讀亦真得不遠!
(三)讓實踐作業叩開寫作的大門
孩子們升入三年級之后,就可以寫日記了,我給孩子們布置了實踐作業,種植物的種子,教室的一角被騰出來了,多了幾個盆盆罐罐,種上的是孩子們的新奇、期盼,當然還有快樂。一周之后,孩子們的觀察日記本上便有了“綠豆發芽了,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對,你沒有看錯,她的頭上還戴著一頂顏色淺淺的帽子呢!”“咦,南瓜小伙怎么了?一出來怎么就歪了,是不是感冒了?”……對孩子們捕捉到的哪怕是種子的一點細微的變化,我都會把他們寫得及時讀給學生聽,并把這些經過仔細觀察寫出的句子加上孩子的名字發到家長微信群,老師的認可和鼓勵,家長們的點贊,讓孩子們覺得觀察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每天孩子們來到教室第一件事便是看看種子又變化了沒有。由讓他們觀察,到愿意觀察,再到知道怎么去觀察了。
為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有時我還會領孩子們到學校附近的老龍灣,讓他們走上雪花橋,了解雪花橋名字的由來;走到珍珠泉跟前,掬一捧泉水感受泉水的甘甜與清涼;走到明代散曲家馮惟敏的雕塑旁,和古人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老龍灣的下游是我們縣最有名的鱘魚養殖區,在征得養魚人的同意后,我會帶孩子們去魚池參觀,聽工作人員講解鱘魚的生活習性,什么時候長得快,什么時候產卵,這些書本上見不到的知識,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孩子們的觀察日記里便也有了鳥兒的歡唱,有了魚兒的呼吸……
二、紛呈的作業形式及評價
(一)分享快樂作業
經過一周的學習,同學們有點累了,每周五的最后一節課便是孩子們的分享時刻:有的是一包零食,有的是自己做的切得笨拙的水果沙拉,有的是一段舞蹈,這些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分享作業。讓孩子們學會快樂,更學會及時分享快樂。
(二)小魚吐泡泡
學了這篇課文之后你想說什么,我們稱之為小魚吐泡泡。為了鍛煉同學們的聽說讀寫能力,每學完一課我都給學生留這樣的作業,例如在學習了《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一課,我讓學生寫一寫想對老屋說些什么,于是在學生吐的泡泡里我看到了:“謝謝你老屋!你總替別人著想。”我的評價是:你吐得泡泡真棒。“謝謝你,老屋,你的善良我和小動物們都會記得,今后我會好好保護你,不讓你倒下。”我的評價是:你吐了一個超級大的泡泡,老師為你點贊。我享受著孩子們的天真,孩子們也享受著老師的鼓勵,每學完一課都愿意吐泡泡,也都愿意吐一個大大的泡泡。
有時我真想把語文教學看做一件快樂的事情。讓每一個陽光、快樂、積極向善的孩子在語文素養的百花園里徜徉,樂此不疲!
參考文獻:
[1]王慶海. 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施探討[J]. 吉林教育,2016(21).
[2]劉永霞. 優化小學語文作業 提高小學語文質量[J]. 新課程(小學),2015(6):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