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津高中英語》Task板塊是一個要求學生在課堂內進行的開放式任務型活動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并以任務的形式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但是Task板塊的教學,一直令一線教師感到困惑和迷茫,問題和矛盾顯得尤為突出。
【關鍵詞】Task;有效教學;深挖教材;整合教材
【作者簡介】陳濤(1981.10-),男,江蘇贛榆人,江蘇省贛榆縣城頭高級中學,教育碩士,中小學一級教師。
自2001年以來,連云港市相繼實施了“三案六環節” “六模塊建構式課堂” “建構式生態課堂”以及“釋放師生潛能”的課堂等教學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各種模式演變的核心理念是:注重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著力處理好教師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培養的關系,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個性地學習。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定位為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成長過程。我們的課堂應該強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營造語言環境、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學生通過“體驗、使用”來學習英語,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交流能力。多年來,筆者一直在牛津高中英語教學的第一線,對Task模塊的教學有著一點思考,本文筆者將就Task模塊的教學進行淺析。
一、Task模塊設計分析
1. Task模塊的定義。《牛津高中英語》以模塊設計為主,各模塊均有一個相對獨立又互為整體的主題,共分為Welcome、Reading、Word power、Grammer and usage 、Task、Project共六個部分。其中Task模塊為課堂教學設計了開放式任務型的活動,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運用英語,并以任務的形式強力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Task模塊通常以單元話題為主線,讓師生在教學的活動過程中用英語參與各種真實的學習、生活等活動。學生通過小組活動,體驗語言應用,達成任務目標。
2.Task模塊的三個教學設計程序。程序一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程序二培養學生學會合作,發展與人溝通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互動;程序三培養學生完成一個富有情境的寫作或者口頭任務。為保障任務完成的實效性,在每個步驟之前還設有不同的、有實效性的技能訓練,以便順利導入到各個程序步驟。
二、Task模塊教學現狀
根據師生反映,Task模塊教學、學習任務是六個模塊中難度最大的一個,主要體現在:內容多、信息量大、詞匯量豐富、難度大、任務復雜,難以完成。另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學生基礎較差等原因,直接導致課堂師生、生生交流活動受限,語言氛圍難以形成。再加上高考應試的壓力,要想真正意義上完成Task模塊的教學內容并非易事。所以,Task模塊的教學,出現了以下的幾種情況:
一是:教師疲于教學任務、倦于教材鉆研、忽略學情。為完成教學任務,依據教材設計,按部就班、一貫到底。這樣的課堂,表面花哨、面面俱到,但學生盲目跟從,效果極差。
二是:教師為應對高考,隨意刪減教學內容,直接提煉語言點讓學生識記。更有的教師甚至放棄Task模塊教學。學生陷入了無休無止的語法、知識點的教學中去,學生無法體驗到應用語言解決問題的喜悅,學習動力何存?這樣的課堂死氣沉沉,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和交流的意識消失殆盡,興趣皆無,何來能力?
三、Task模塊有效教學的實踐體驗
在對Task模塊進行教學的實踐中,我發現了以下幾點體會:
1.深挖教材、精心設計。Task模塊的教學,首先要求教師能夠博覽群書、深挖教材,理清模塊教學的任務和重難點。通過對教材每個環節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適合學情的教學思路。明確整體要求和每一步驟任務,精心備課,設計出符合學情、教情的導學案。學生借助于導學案,可以明確目的、迅速把握學習步驟。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語言氣氛、學習興趣隨之而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
2.定位學情、整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會出現整塊拋棄、單塊攻破的情況,其實都有不可取之處。針對每個Task任務,筆者都會結合這一模塊的教學任務,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學習興趣、認知水平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充分考慮學生的層次情況、學習小組現狀,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刪減、調整,強調學生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找到“課堂主人”的感覺,體現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
3.創設活動、力促生成。生成,是指生長和建構,即根據課堂教學本身的進行狀態而產生的動態的活動過程,具有突發性和生成性。課堂的生成通常以學生的思維參與和情感體驗為重心,使師生和生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開民主平等、自然和諧的真心交流,在互動和交流中引發思維碰撞,激活靈感,發現新知,產生頓悟,以促成新的理解。生成表現在課堂上,指的是師生教學活動離開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現在結果上,指的是學生獲得了預期之外的發展。Task模塊的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促進師生、生生互動,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而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設“互動”的機會,在多次的師生、生生互動活動中,促進了教學生成。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在Task板塊教學的活動課堂中要在注意以下幾點:
(1)組織流程:教師導入——學生感悟——小組活動——組內交流——組際交流——成果展示。
(2)教學流程:確定主題——角色分配(組長、記錄員、展示員等)——活動討論(記錄)——成果展示
(3)活動形式:同桌交流、組內互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交流、組內完善、班級活動等形式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啟發、引導、協調是實現教學有效互動的關鍵環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營造的師生、生生互動的氛圍中平等對話交流,運用、體驗、感悟新知識,并且在感悟知識的過程中,引發新問題。學生對于新問題的思考、討論,發展了思維,解決了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協調小組管理,并培養小組長管理好討論活動,最后對所討論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形成書面或者口頭結論,并進行交流展示。
Task 板塊教學流程可以歸納為:深挖教材、明確任務;定位學情、精心備課;整合教材、訓練技能;創設活動、力促生成。即:導入(明確任務、目標)——過程(設計互動環節、訓練技能、達成階段目標)——結束(總結、呈現)。
四、Task板塊教學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1.不斷拓寬知識面,提升專業素養。Task模塊的知識高要求、強綜合性對教師的自身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挑戰。教師應注意多讀書、多鉆研,擁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并注重教學理論的研習,力爭尋求出符合學情、校情、班情的教學思路。同時,教師要有激情、富有幽默感,善于靈活地運用英語與學生交流,力圖使你的課堂生動、活潑、自由、民主,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參與課堂。這樣,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能力不斷提升。
2.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語言學習注重語言氛圍的營造,作為教師應當帶頭營造這種氛圍,堅持使用英文教學。教師要大膽改變教學觀念,開放教學思維,不僅要重視成績,而且要牢固樹立將學生發展放在第一位的觀念,在課堂上真正做到“教師導學”“學生主體”,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獲得高層次的學習體驗。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要進一步顛覆教材、活用教材,整合教材。
3.搭建易于學生參與、展示的教學組織形式。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課堂上只有獲得交流、展示的機會,學生學習才會有動力。在Task模塊的互動教學課堂中,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的主動參與成為一種習慣。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實現有效、高效。
參考文獻:
[1]周爾飛.牛津高中英語Task板塊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 2013.07.
[2]趙曉娟.新課標指導下《牛津高中英語》Task及Project板塊教學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
[3]王守榮.以牛津高中英語Task板塊為切入點有效訓練寫作[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