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秋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寫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這種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標對于寫作教學的基本要求了。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能力出發,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創新寫作教學的手段和模式,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
一直以來,寫作教學都是高中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必須要學習的部分。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和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所以說,在寫作教學中,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也是關鍵。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解決師生互動少、學生寫作思維僵化等問題,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寫作能力出發,設計多樣化的寫作活動,發揮學生的優勢,提高學生寫作的效率。并且,教師要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寫作活動中來。同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身地位的轉變,淡化自身的主體作用,轉變為學生寫作活動的組織者。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究:
1、學生自主命題
在新型的寫作課堂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引導者。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傳統文化,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自主命題,使學生掌握寫作的方法。
比如:筆者在寫作教學的時候,曾經跟學生說過這樣一段話:很多人為了生活一直都在努力賺錢,但是,卻忽視了很多其它的東西,那么,在生活中,到底什么比較重要呢?然后,筆者要求學生根據筆者這段話,進行了思考,自主選擇角度完成寫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筆者這段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著不同的理解。在學生自主命題完成寫作任務之后,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有了一定的發展和提高。
2、加強互動交流
在新型語文寫作課堂中,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且,教師要通過有效的互動,激發學生的情感,實現寫作命題的延伸和拓展,從而優化學生的思維,完成寫作的構思,為寫作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比如:在《江南的冬景》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寫作的特點,感受自然之美,培養學生感受和欣賞自然之美與文本之美的能力。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要求學生分析了本文一共描繪了幾幅畫面?并要求學生給畫面命名。學生在完成這些問題的時候就對本篇課文有了一個基礎的了解和認知。然后,筆者要求學生思考了:為什么說青年畫家一定要讀郁達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畫畫有什么關系呢?景物有何特點?作者感受如何?運用何種手法?學生在完成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就掌握了本篇課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最后,筆者要求學生以冬景為主題進行了寫作活動。
3、重視語言技巧
在寫作教學中,語言技巧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將生活情境與語文課堂結合起來,避免教學活動的抽象化和枯燥化。同時,教師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組織能力。并且,教師要注重感性語言的運用,將內心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以有感而發,從而使寫作課堂變得豐富有趣。
比如:在《相信未來》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本篇文章內容、語言和節奏上的特點和效果。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自由朗讀了全文,引導學生體會了詩歌的情感美。然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了作者在詩歌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這些情感具有怎樣的特點?在此環節中,筆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對未來的樂觀和執著,并且,這種樂觀和執著并不是輕松的,而是沉重和悲壯的。學生在筆者的語言中就能夠感受和體會到本詩的情感。最后,筆者要求學生完成了以未來為主題的寫作。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的文章就會更具真情實感。
總而言之,寫作教學模式的變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關鍵性的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從根本上落實新課標標準要求的理念,完善實際教學方法,爭取將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能力和特點找到最合適的寫作模式。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命題的機會,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重視學生語言技巧的發展,從根本上提高和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參考文獻
[1]張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6):87.
[2]馮庭琴.夯實基礎培養能力——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策略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0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