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采
摘 要:興趣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原動力,更是人們探究真理的助推器,而高尚的、穩定的、積極的興趣則會促使人實現自我價值,達到精神層面的獲得感。那么,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促使學生掌握地理學科語言,用地理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試從高中地理課堂的導入,教學器具的選用,教學語言的組織和生活中的地理等方面,淺析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運用激趣法教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興趣;地理教學;激趣法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孔子的“樂之”,還是愛因斯坦的“熱愛”,都在強調學習中興趣的重要性。同樣的,在地理教學中,老師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靈活地將激趣法運用到教學實踐,將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那么該如何做,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一、精彩開篇,先聲奪人,讓生學有所待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優質的高效的課堂導入也是如此。教師用簡潔、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語言導入,能夠迅速地抓住學生的心,使之進入最佳求知狀態,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對于整節課都充滿著期待。那么如何實施具體的組織教學呢?
1.開篇提問,設置懸念:講海水鹽度時,可這樣導入:“你見過浩瀚的大海嗎?嘗過海水的味道嗎?層層追問,步步解懸,學生能不期待嗎?
2.講述精彩的故事:講時區和日界線時,設計小故事:有一對海輪上出生的孿生姐妹,姐姐倒比妹妹小一歲,這是為什么呢?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不言自明,且能驅動學生的求知欲,探究奧妙的同時,又接受了新知識。
3.回顧舊知識,巧妙銜接新內容:講全球性大氣環流時,先提問大氣環流,然后引出大氣的運動狀況,巧妙過渡,溫故知新,環環相扣。
4.歷史事件導入,在講洋流時,可先講二戰期間,英國及盟軍封鎖了直布羅陀海峽,然而英國艦艇卻屢受德國襲擊,致使英軍遭受巨大的損失,德軍的潛艇為什么能在英軍的嚴密監視下出入地中海呢?偵探式發問后,教師解釋疑惑,一節探究神秘真相的課堂,學生豈能不愛。
二、諸圖俱備,以圖釋疑,讓生學能看“開”
有了精彩的導入,教師還需要準備好相應的教學器具,尤其要重視地理學科的特點,培養地理思維,精準到位的運用“第二語言”,既要宏觀上研究地理對象的時空界限,又要從微觀世界去探索跨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此便能讓學生的視野放“開”,激發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興趣。
1.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填充圖進行教學。圖文結合,形象直觀,強化學生記憶,培養思維能力,若老師能探索各圖之間的聯系,再加以整合,在實踐中讓地理活起來,讓地圖動起來。例如,在學習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時,學生對熱帶草原氣候缺乏感性認識,難以區分干濕兩季的特點,可以用課本插圖——熱帶草原景觀圖,指導學生觀察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
2.繪制教學地圖。課本應有的插圖五彩斑斕,信息量大,但部分學生看不懂,因而興趣不大,達不到應有的預設效果。因此教師可自己動手繪制了教學地圖,如“梅雨形成圖”“世界七月等溫線圖”“世界一月等溫線圖”等。這些自繪的地圖信息單一明顯,重點突出,學生一目了然,且因為是老師親手繪制,又適當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敬意,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學生制作簡圖,加深知識的理解,也能在看與畫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促使他們高效地掌握地理語言,更能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如,在講到大氣的運動和全球性大氣環流時,教師演示北半球“三風四帶”圖的同時,也讓學生畫此圖。
三、因景造“理”,精準表達,讓生學有所思
在教學中,有了精彩的導入,選用了適合的(地圖),若教師還能因景造“理”(地理語言),精準表達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或幽默的語言,或傳情的教態,或引經據典,才華橫溢,都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1.巧用詩句教學。詩句本具有意境深遠,言簡意賅之特點,若老師能夠結合現實生活,融入地理學科語言,并適當加入個體對于生活的體驗,恰到極致的因景造“理”,定會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
2.巧編順口溜。順口溜源于生活,是千百年來人們對于生活經驗的總結,因此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況且它通俗易懂,容易識記,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講到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可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如在講宇宙中的地球時,編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星”的口訣記住八大行星。
《師說》有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如何授業是擺在老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在面對新高考的挑戰時,讓學生掌握好地理學科語言,用地理眼光去認識生活及未來已迫在眉睫。故而老師將激趣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很有意義,既能夠讓學生動起來,感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感;也能培養學上的發散性思維,在地圖中能夠看得開;更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思考地理現象,多問為什么。通過教師的激發,引起學生興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化枯燥為有趣,使學生在積極、自覺、愉快的體驗中,獲得地理方面的知識,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總之,一個有靈性的地理老師,總會從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讓學生入其境,懂其理,當然這些資源不是一味的堆砌,而是將零散的片段化的地理材料用篩選、整合、對比、分類等方式進行處理,運用地理學科思維,創造出學科環境,解釋地理現象,使學生積極、主動融入到地理學習,以便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提升學生地理素養。
參考文獻
[1]《地理教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走進高中新課程》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