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娜
摘? 要:“問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巴普洛夫(蘇聯)。課堂提問是一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猶如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為廣大教師提供巨大的創造空間。語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藝術顯得尤為重要。他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成功的提問就沒有教學藝術。
關鍵詞:提問;思維;啟發;發展
問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
——巴普洛夫(蘇聯)
許多語文教育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語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就是一種教學的藝術。可以說一節語文課的成敗優劣,與老師能否成功的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或者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比如:①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如問“是不是”、“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②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問學生“課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課文寫什么?“對學生只能啟而不發,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認識,怎么回答得上呢?③提問過于急于求成。發問后沒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作答,這樣壓抑學生的思維;④提問沒有新意: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⑤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等生,忽略后進生。很容易挫傷后進生的積極性,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了。
課堂上的提問只有訓練學生的思維時,才具有啟發性。那么怎樣的提問才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呢?
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結合具體的情況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現作歸納如下。
一、忌呆板生硬,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效果不僅與人的智力和學習方法有關,而且與學習的心態有關。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有意識的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創造生動愉快的教學情景,從而引導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的思考,尋求新的知識。如在上《和時間賽跑》一文時,可緊扣文章題目引導學生提問,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俗話說,時間飛逝,我們都知道,時間過得很快,但是就有人敢和時間賽跑。課文寫誰和時間賽跑?為什么會和時間賽跑?賽跑的結果怎樣?他和時間賽跑有些什么收獲呢?這些問題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情景,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
二、忌隨意籠統,要有明確的針對性
提問,或是調動學生的思維,或是檢查教學效果,或是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或是引起學生注意,或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問要有一定的針對性,緊緊圍繞教材的訓練重點,突破難點,問到關鍵之處。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可先抓住課文開頭的“那時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這句中的“愛戴”一詞設問,因為它揭示了課文前后內容上的因果關系,使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帶問題學習課文,學的針對性就強。又如《將相和》我們可以這樣問:什么叫將相和?“將”和“相”各指的是誰?既然是“和”說明他們有一段不和,為什么不和?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們和了呢?這幾個問題環環相扣,真正起到一問而動全篇的作用。
三、忌盲目空泛,要有適當的啟發性
富有啟發性的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如《做風車的故事》,如果只是向學生提一提:“這篇文章是寫牛頓小時候的故事,牛頓是誰呢?本文是寫他的什么故事?”這樣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與課文的題目及內容沒有什么內在聯系,不利于打開學生的思路,如果我們這樣問:看到了這個題目,想知道什么?孩子們思維的閘門打開了,定會紛紛說:“我想知道誰做風車,為什么做風車”;“我想知道他做的風車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文章的脈絡和中心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教師創設的問題要略高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把問題巧設在“學生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到”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把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活動引入到最佳狀態。
四、忌單兵作戰,要有系統的整體性
一堂課的提問系統,應是一個有機整體,納入并服務于整堂課的教學目的,圍繞中心問題,從分散走向綜合。對于頭緒多的課文來說,提問設計更應有全局觀點,力求做到環環相扣。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回憶的故事較多,相互之間的聯系有比較內在、隱蔽,學生不容易理出頭緒來,可設計一套提問:①作者在開頭說:“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作者為什么在文章開頭寫這一句話?②作者圍繞這個寫作目的寫了幾件事?③這幾件事具體體現了魯迅先生的那些品質?分別說明什么問題?④這些品質的共同點是什么?請聯系全篇想一想;⑤這樣寫解開開頭的疑問了嗎?達到本文的寫作目的了嗎?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帶著“魯迅先生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這個中心問題,順著作者的思路,來理解課文,揭示各段與結尾的有機聯系,從而達到整體感知。這樣循序漸進,課堂提問才能形成有機完整的系統,發揮整體功能,取得應有的良好效果。
五、忌提問的片面性,要面向全體學生
任何一個班級,學生的程度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相應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他們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經過努力回答出來,得到相應的提高。
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讓學生盡量參與解答問題的全過程,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教師不僅要善于提問,還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重要的一環就是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2]兒童心理學.
[3]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名師最能激發潛能的課堂提問藝術名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