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守琪
摘? 要:《道德與法治》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課程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并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把他們真正當作發展中的人,按一定的目標去積極引導,使兒童在教育引導下不斷發展和提高,價值不斷得到提升。基本特征:①生活性;②開放性;③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前言:小學是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好這門學科,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獲取新的知識;對于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對于提高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提高民族素質,都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大綱;道德;法治;十八大報告;立德樹人;葉圣陶;陶行知;新課程
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是整個基礎教育的基石,無論是從語文教學層面上,還是《道德與法治》層面上,既要注重孩子的文化知識和道德品質教育,更要培養孩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如何把《道德與法治》運用到語文教學之中,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呢?
首先要知道《道德與法治》在孩子成長過種的重要意義,強調在生活中、學習中提煉自己。學習慣,學規矩,是《道德與法治》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相輔相成的。同時,要知道語文具有工具性、文學性、審美性、思想性等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在備課中,要備孩子的習慣教育,責任教育,挫折教育。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培養孩子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包容,學會分享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因此,《道德與法治》恰恰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語文與道德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給廣大教師提出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因此,小學階段所開設課程都承擔著德育的任務。語文課最為突出,語文課與德育課的關系緊密,相互融合。小學語文上至六年級,下至一年級,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德育主體。文本內容中,有愛國、愛黨的教育;有革命傳統教育;有樂觀向上教育;有團結合作教育;有感恩教育;有行為規范等教育,內容彰顯大語文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忘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三組課文《小公雞和小鴨子》《樹和喜鵲》《怎么都快樂》、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與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第二冊四單元中的《我想和你們在一起玩》《請幫我一下吧》《分享真快樂》《大家一起來合作》。以上內容都突出“幫助、分享、合作、快樂”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兩本教材都體現知識性、思想性、科學性和人文性。語文教學應該把孩子的道德品質突出在重要位置上,之所以“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之中,這就是語文與道德的關系。
二、語文與法治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語文的活教材。一個人的出生就開始學習語文,他們的哭聲,他們的牙牙學語,他們認識周圍的每一個事物的名稱……這都是在學語文。因此,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生活教育理論”。這一觀點的核心就是要求學生學會獨立生活,其實當前教育最需要這一教育理論,尤其是在當前家庭教育中更要注重“生活教育理論”。在社會中,更要注重生活實踐性;在實踐中,更要感受生活的樂趣、生活的意義、生活的價值;在生活中,處處體現語文與法治的重要性。因此,生活教育理論,就是要求孩子在家庭中、校內校外中、社會中學規矩、學處事為人,學傳統禮儀等教育。人性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勤與懶,都應在生活、學習、社交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注重語文與法治的學習,既要教孩子學好語文知識的表達能力,又要關心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法治教育,不然就成了“書呆子”、“小皇帝”。這些孩子一旦走向社會,如果不會表達,不會生活,不懂規矩,五馬六道,就成了社會問題。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我上學了》,口語交際《我說你做》《我們做朋友》《用多大的聲音》《小兔運南瓜》等內容。與人教版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中的《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家中的安全與健康》等教材內容。這些文本內容都是培養孩子生活中的好習慣,好行為;學習中的好習慣,好行為;同學交往中的好習慣,好行為。教育孩子從小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學會自律,要有敬畏心,要對身邊的人和事要關心,要熱情,要主動,給孩子們立規矩,守規則。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大愛精神,法治觀念,是語文與法治的有機結合,是立德樹人的有機載體。讓孩子明白生活在法治社會里是幸福的,安全的,和諧的。是道德與法治的真實體現,所以,在小學階段,更要突出語文與法治的重要性。綜上所述:語文、道德、法治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世界里,我們要正確引導孩子在多元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絕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允許”的片面相對主義。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結合孩子的學習成績,行為習慣,思想動態等實際情況,積極正確的價值引導,讓孩子在成長、學習、生活以及在社會活動過程中不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立德樹人是黨的教育方針。
參考文獻
[1]人教版小學語文一、二冊.
[2]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二冊.
[3]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4]十八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