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摘? 要:音樂鑒賞是高中教育階段重點課程之一,同時也是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和藝術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必須要對鑒賞教學的特點進行研究分析。在掌握鑒賞教學的要求和特點之后,從學生的音樂水平、個性特點、思維特性、音樂能力,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等的方面入手來進行分析,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內容、方法、模式進行全面創新和改革,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來全面的開展審美教育。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審美教育;探究
現階段在,教師要充分的明確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結合各方面因素來對實際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利用多元化教學素材的全面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和學習欲望。與此同時,還可以在課程教學當中引進一些具有指導性和趣味性的現代化教學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渠道和途徑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鑒賞。這樣不僅能夠徹底的貫徹和踐行審美教育,同時也能為后續的高中音樂教學的開展營造和諧良好的氛圍。
一、有效整合音樂鑒賞資源
在音樂鑒賞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根據新課改下的高中音樂教學目標,對實際的教材內容進行剖析和研究,充分的把握生產教學的重點和主題。然后,從多元化音樂鑒賞課堂構建出發,有效的引入一些與鑒賞曲目有關的內容有,如,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曲目風格、演奏形式等,讓學生從不同的層次手來進行分析和鑒賞。也可以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出發,引入一些與主題有關的生活化教學內容或區域教學內容,圍繞教學中心的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啟發性的問題,以此為切入點來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和探究。
二、科學構建多樣鑒賞情景
在網絡和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高中教師也必須要根據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來進行音樂鑒賞教學方法的改革。在保留傳統教學過程當中具有較強適應性和指導性的部分的情況之下,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系統來將復雜、枯燥的音樂內容轉化為更加生動的音頻、動畫、視頻。并為學生構建具有加強啟發性和代入感的情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進行鑒賞和研究。這樣才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
例如,在進行“中國古代音樂(2)——《十面埋伏》”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利,PPT課件來向學生展示與樂器琵琶有關的資料,或許《十面埋伏》有關的史料,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閱讀和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鑒賞內容的理解和感知。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體現《十面埋伏》的意境圖和視頻,利用動態方式全面激活學生情感。進一步的引導學生聆聽《十面埋伏》琵琶演奏曲,引導學生從樂曲演奏的段落、風格、特點、技巧、立意等的層次入手來進行鑒賞。大膽的說一說自己的不同意見的看法,并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更好的了解作品的意境和中國古代音樂的特色。
三、開展小組合作鑒賞活動
雖然高中階段學生本身具備一定的應用水平和學習能力,但不同個體學生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在實際的鑒賞教學中,想要通過統一的教學分析來讓學生深刻的了解歌曲背后的意境和內涵,并充分的體會作者情感,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此情形之下,教師就可以在鑒賞教學基礎上充分的引進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了解學生層次和差異之后,科學的為學生安排分層的鑒賞學習任務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從不同層次入手來進行鑒賞和實踐。這樣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良好的音樂鑒賞體驗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情趣。
例如,在進行“中國現當代音樂(2)——《保衛黃河》”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主的收集一些與《保衛黃河》有關的資料,或聆聽鋼琴協奏曲《黃河》,在小組內部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討,并在課堂上展示本小組的課堂預習成果,以此來學會激發學生的鑒賞欲望和興趣。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合唱歌曲《保衛黃河》,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并進行演唱練習。可讓小組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通過角色扮演和話劇表演的方式來呈現與歌曲最貼近的場景,并提出探究問題:“《保衛黃河》具有怎樣的特點?”、“《保衛黃河》的情緒基調和情感是怎樣的?”、“合唱版和鋼琴協奏曲版有什么異同?”等。引導學生參考課前資料和課堂體驗來進行探究,并鼓勵學生交流自己優秀的鑒賞方法和技巧。
四、結束語
音樂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滋養人們的心靈,升華靈魂。音樂鑒賞課是普通高中教育中實行美育的重要內容。綜上所述,音樂教學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多,涉及的領域相對較廣,這無極大程度的提升了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難度。基于此,教師就必須要及時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充分的將音樂核心素養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制定科學可行的音樂課的教學方案。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來進行教學方法轉化,并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指導。這樣才為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和審美教育的同步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亞東.淺析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25.
[2]姚美琪.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究[J].才智,2019(16):21.
[3]羅興陽.淺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A].教師教育論壇(第二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