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娟
摘? 要: 農民工返鄉創業為精準扶貧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分析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困境,提出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強化培訓、信息支持等來化解困境,彰顯精準扶貧要義,為實現全面小康助力。
關鍵詞:農民工;返鄉創業;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19)01-124-04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二0二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盵1]農民工返鄉創業為貧困地區人民脫貧提供了新動能,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因此,農民工返鄉創業對精準脫貧推進意義重大,十分必要。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與精準扶貧的內在契合性
農民工返鄉創業體現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能為貧困地區及人民“造血”,能夠實現貧困地區拔窮根,二者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促進二者協同發展。
1.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精準扶貧方式的創新
黨和國家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與行動,是基于目前我國扶貧工作的現狀而言的。我國脫貧攻堅面臨著致貧原因多樣化、扶貧投入不集中、各種扶貧資源整合度較低、個別地方脫貧速度較慢等多種挑戰。一是壯大扶貧力量。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多一支新扶貧力量。對于部分創業意愿強烈但缺少創業條件的返鄉農民工,我國各項惠農創業政策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創業幫扶,支持他們通過自己的創業脫貧致富。而他們的創業致富又可以引領更多的貧困農民脫貧致富。如此循環,脫貧、扶貧的力量不斷壯大。二是資源有效聚合。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起到協同主流扶貧方式整合資源、彌補缺失的作用。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把職教扶貧、電商扶貧、農家旅游扶貧、小額信貸扶貧、龍頭企業扶貧、產業扶貧、致富領頭人扶貧等形式有機整合,形成人才、政策、體制等多種資源的有效、有序集中,高效融合政府、社會、企業、個人的扶貧力量,提升扶貧資源利用效率,使資源效用最大化。三是塑造新業態。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聚合各方面力量,形成特色產業,引導貧困地區產業轉型及調整,形成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新農業業態,激活貧困地區自身發展動力。
2.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扶貧理念的現代轉換
傳統扶貧理念就是給貧困人口提供生活必需品,給予必要的生活補貼。而精準扶貧理念突破了貧困人口消極無為的理念,彰顯了“貧困人口自我脫貧”的新理念與新思想,引領貧困地區人民主動開展行動,及早脫離貧困。一是心理重塑。返鄉農民工創業可以有效紓解貧困地區人民的“心理困境”,提升他們自身主體意識,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徹底消除“等、要、靠”思維;二是能力提升。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可以有效提升貧困人口致富能力,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充分釋放,干事創業,致富增收實現可持續性,脫貧質量不斷提高。三是扶貧方式轉換。農民工返鄉創業因具備有效整合資源、快速積聚資本、典型示范效應等特性,能加速扶貧理念從賜予式扶貧向參與式扶貧轉變。[2]
3.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形成新的扶貧治理格局
精準扶貧在激活扶貧對象內生動力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扶貧治理格局,即“政府-社會-市場-集體組織-貧困戶”新的五位一體、多元化扶貧模式。農民工返鄉創業為這種新模式的實踐提供了平臺。一方面,農民工創業實質就是激發貧困人口自身內生動力,讓貧困人口成為脫貧主力軍,政府角色實現轉換:有主導者變為協助者與引領者,這可以促使政府治理邁向現代化,更注重社會綜合治理與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聚焦構建完備的精準扶貧模式及機制上。另一方面,返鄉農民工通過自身創業,可以有效聚合民間、企業、政府、社會、個人等多元化力量參與精準扶貧,有效規避了政府在精準扶貧中單打獨斗的局面,讓各方參與者同心協力、多元共治、形成合力,打造全新的扶貧治理格局。
二、精準扶貧視閾下返鄉農民工創業面臨的困境
返鄉農民工經過在城市打拼,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具有一定創業優勢。但在實踐中,仍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牽絆,面臨著創業困境:
1.各項政策支持仍需加大
目前,我國鼓勵創新,大力營造創新氛圍。為了推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國家大力激勵農民工回鄉創業,但由于我國地域寬廣,國家政策在實施過程碰到的問題千差萬別,因而,這種情況需要各地政府結合本地情況,因地制宜,推出本土化的支持政策。但政策存在時差性與遲滯性,可能導致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中享受不到政策方面支持。與此同時,農民工返鄉創業并未受到與招商引資一樣的重視:地方政府為了引進大型企業投資,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優惠政策,提供專項配套服務,但農民工創業卻難以提供優惠政策或相關配套服務,在政策上有偏差,不利于他們創業。他們得不到稅收減免、低息貸款或創業基金。他們創辦企業時,受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約束,很難優先取得辦廠土地支持,這就減弱了他們返鄉創業的動力與可能性。
2.創業資金來源匱乏
大多數回鄉農民工覺得創業的主要困難是缺少資金支持,僅有 30%左右的農民工在創業時能夠獲得政府扶持資金,而且資金額度不多。[3]返鄉農民工創業資金主要源于自己多年外出務工的累積,但對于創業啟動資金來講仍是杯水車薪,捉襟見肘。返鄉農民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難度較大,一方面很多金融機構傾向于把貸款發放大項目與大企業,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都是小項目,規模較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低,致使信貸風險高,金融機構不樂意把貸款發放給創業農民工;另一方面,返鄉農民工質押貸款物較少,農民的房屋、承包土地尚不能作為有效質押物,幾戶聯保貸款也面臨重重困難,這也是創業農民工獲得貸款難度加大。政府已有小額政府貼息貸款覆蓋了諸多創業人群,返鄉創業農民工卻無法享有這項政策。
3.農民創業缺乏培訓支持
農民工是否受過專業培訓對返鄉創業成功影響較大,但受傳統理念影響與創業師資水準不高等因素的制約,返鄉農民工受到專業化創業培訓機會很少。創業的宣傳多數集中在創業消息的擴散,創業政策、創業事跡的宣傳和創業能力的介紹都有缺失。[4]這種操作模式使返鄉創業農民工不具備先進理念、思想認識等各種創業要素。當前,我國的創業培訓大多針對是大學生、城市下崗職工、城市高端人群或者是高科技企業。此外,隨著我國步入網絡社會,網絡中創業網站與返鄉創業農民工互動性不強。創業信息不通暢,創業培訓沒有有效跟進導致返鄉創業農民工創業能力與創業理念仍需提升。
4.創業產業單一,質量不高
產業單一。返鄉農民工產業的領域大多是基于傳統種植業開展的,譬如藥材種植、小型農莊、動物養殖業、水產業、果品種植等,這些項目雷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如沒有技術跟進,技術創新升級,就難有自己的特色,凸顯自身優勢,在國內外激烈競爭中難以獲得一席之地。同時,產業單一,品牌雷同,就難以突出自身的品牌效應,而且會產生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相互壓價,影響了產業規模效應,經濟效益就大打折扣。當前,返鄉農民工創業群體之間尚未形成合作共贏理念,單打獨斗仍是主流,這不利于整個農業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和產業技術的進步。
三、精準扶貧視閾下返鄉農民工創業路徑的優化
農民工返鄉創業是精準扶貧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需要多方聯動,共同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1.強化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要把返鄉農民工創業納入城鄉一體化、新農村構建的議程之中,提升到化解三農問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收入的重要工作上來。地方政府可以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為返鄉農民工制定專門的地方性支持政策,用專項政策推動返鄉農民工樂于創業、積極創業,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推動地方政府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服務再上臺階,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創業必要的、周到的服務,如道路、水電、子女入學上學等。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農村新型旅游業、特色食品加工業,做大做強地方特產。地方政府對形成特色的產業可以劃撥專門區域,建立返鄉農民工產業園,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
2.多措并舉,構建返鄉農民工創業金融保障機制
融資難是返鄉農民工創業面臨的主要瓶頸之一,充裕的資金是他們創業必備的條件。一是政府可以設立專項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基金?;饘τ趧摌I積極性高,且具有廣闊前景的企業提供專項資金支持,緩解其資金匱乏之憂。二是采取必要措施,引導金融機構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必要的創業資金。地方政府要依據本地特色,推行本土化的金融創業支持政策,解放思想,大力推動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創新,轉換思路,鼓勵各種類型金融機構主動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創業資金支持,如政府提供小額擔保、小額貼息、多戶聯保等方式,消除金融機構的風險擔憂。三是在推進農村土地確權基礎上,拓寬質押物的范疇。農村可以嘗試把房屋、林權、承包土地、創業的廠房、機器納入質押范圍,提升返鄉農民工貸款信度,實現融資的便利化。同時,可以在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允許社會閑散資金入股返鄉農民工創辦的企業,化解創業農民工的資金困難。
3.強化培訓,提升農民創業的綜合素質
返鄉農民工素質提升是其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級地方政府還要持續開展各類培訓,全面提升農民工適應創業發展的綜合素質。[5]內容上,要以接地氣的語言解讀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引導返鄉農民工全面了解黨和國家對他們創業政策支持的內容;強化涉農及非農專業創業目錄的技術培訓,尤其是地方特色產業的技術培訓,加大地方特色技術的創新力度;邀請行業專家、知名企業家加入培訓隊伍,為返鄉創業農民工講解企業產銷、服務、出口等相關知識,引領他們掌握市場發展動態,樹立必要的市場風險防控意識;組織專家深入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企業進行現場指導,現場解決技術、管理、營銷中碰到的問題,提升培訓質量。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把最新知識上傳到專業化的培訓網站,實現培訓的常態化,確保培訓內容與時代同步,促使返鄉農民工創業素養的不斷提升。
4.強化創業信息支持,引導返鄉農民工多元化創業
現代社會信息發達,現代技術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政府對行業信息的掌控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政府可以通過專門性網站向返鄉創業農民工精準推送專業化的創業指導信息。通過專業信息平臺,政府可以與專業性平臺合作,共同收集可靠、權威的信息,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專業化的法律、市場、產業發展指導等相關信息,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專業化的創業指導,提升返鄉農民工創業成功的比率。同時,做好創業產業指導,避免產業同質化與弱質化,指導產業有序競爭,規避惡性價格競爭,推動形成產業聯盟,共同推進技術進步與創新,形成統一的價格機制,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最后,政府要通過信息指導,引導返鄉創業農民工樹立品牌意識,建立自己的品牌。通過質量及管理、技術的提升,打造名牌,擴大自己產品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以名牌效應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現代轉型升級,讓更多的貧困人口受益,收入增長,實現真脫貧。
黨和國家推出精準扶貧政策是一項惠民之舉,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于后代子孫的民生工程,為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繪就了一副美麗的藍圖。農民工返鄉創業,回應了新時代創新創業的要求。精準脫貧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任務之一,需要各方同心同德、協同發力,需要各界的全力支持,返鄉農民工通過自身的創業,一方面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國家、社會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貧困人口收入的增加,有力地推動了全面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EB/OL].[2018-03-13]http://sh.people.com.cn/GB/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2]王立娜. 人本視角下農民工返鄉創業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研究[J].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7(3):115.
[3]侯向麗.我國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
[4]詹玥.精準扶貧中新型農民創業培育實踐困境與路徑研究[J].農家參謀,2017(12):7.
[5]劉明菊. 精準扶貧視野下返鄉農民工創業援助與農村脫貧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