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人們對微課及微課資源的研究較多,其實除了微課資源之外,譬如視頻、動畫、圖片、文本、聲音等資源對于信息技術教學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當前大部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還是采用PPT+“電子教室”類的軟件的授課形式。所需的教學資源只能保存在電腦、U盤或者放在FTP、云盤等形式,再次使用時查找十分不便。教學微資源庫+moodle平臺的在線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資源庫的內容相對穩定,而moodle平臺的課程教學靈活多樣,教學活動可根據各個教學班不同的學情進行相應調整。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在實踐中初見成效。
關鍵詞:微資源;moodle平臺;信息技術;在線教學
教學微資源在本文中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解釋某個知識點為目標,以視頻、動畫、圖片、文本等為表現形式的小型教學材料。這些資源的特點是小、簡單,在備課時能用得上,上課時也能使用。
當前,人們對微課及微課資源的研究較多,其實除了微課資源之外,譬如視頻、動畫、圖片、文本、聲音等資源對于信息技術教學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本文所探究的微資源,除了微課之外,還包括視頻、動畫、圖片、文本聲音等資源,這些資源在我們教學環節當中也是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的。
當前大多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撰寫教案制作PPT課件并組織教學活動,學生在計算機室上課,基本上每人一臺計算機,教師在講臺上課,借助“電子教室”類的軟件對學生電腦進行控制、廣播、互動、測試及討論等操作[1]。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超越了一般的“投影+黑板”或者是“電子白板/教學平板+黑板”的形式,但是也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例如上課考勤,電子教室雖有考勤功能,上課前可根據學生簽到的情況進行統計,能反映出學生本節課有沒有來上課,但是考勤的結果只能每次手動導出,一個學期下來,學生遲到、請假或曠課的次數需要人工統計,十分不便。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資源難找的情況或者是找到的資源只能自己保存在U盤或放在FTP、云盤等形式,再次使用時查找十分不便。
基于微資源+moodle平臺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可以理解為互聯網+教學資源的在線教學形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借助moodle平臺及微資源庫實現在線備課、課堂教學、合作學習、課后作業等學習場景。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及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自助學習,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這里,不僅有老師授課的資源,也有供學生下載的講義及擴展資源,同時還為學生提供簽到、課堂筆記、隨堂測驗、課堂評價、綜合評價等應用[2]。通過moodle平臺,教師隨堂即時掌握學生個體學習進度、學習效果以及教學反饋,即時掌握學生的考勤情況,并且這些數據是一直跟蹤到課程結束并一直保存在moodle平臺中,可以隨時導出統計數據,為新高考改革中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提供準確而客觀的評價數據。
相對于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教學微資源庫+moodle平臺的在線教學模式更加適合當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教學過程注重交互,師生互動性強[3]。資源庫的內容相對穩定,一般按照知識點來收錄合適的微資源,如有更合適的微資源將直接替換原有資源,從而保證資源的唯一性。moodle平臺的在線教學模式靈活多樣,教師可根據各個教學班不同的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任意調整,moodle平臺可根據實際的情況設置教學班,教師教授不同的班級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設置不同的教學難度,教學過程靈活多變。例如:教師可在課程上設置“數據與算法1班”、“數據與算法2班”……等多個教學班,根據任職表來分配任課教師以及對應的班級學生名單,學生名單可導入。如果是選修課或者是校本課程,moodle平臺還支持學生選課的模式組建教學班。
教學微資源平臺的建設使用了技術成熟的動易網絡系統,其安全性、穩定性及操作性都能滿足教學要求,欄目上按照必修、必選修、選修及校本課程、興趣小組等課程分類劃分主欄目,主欄目下按照具體的課程來劃分子欄目,每門課程按照章節進行導航,我們在每門課程及每一章的子欄目頁面上,都放置一幅按照知識點歸納的思維導圖,學生及教師能夠一眼就看到本章要學習的內容,方便學生識記。每個知識點都由微資源構成,包括微課、微視頻、動畫、圖片、聲音、文本、實例、練習、測試及任務,學生進入到知識點,就能通過微資源及其描述來學習新的知識及其關聯知識擴展。
教學微資源庫建成后,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調整知識結構,也可根據課程內容變化、更新、新增或替換知識點的微資源。資源庫可最大限度地提供老師備課及授課的過程中使用到的資源,也可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
在課堂教學上,我們使用moodle平臺來開展教學。
一、課前
教師備課:在建立起一個課程后,老師可直接在moodle平臺上創建教學活動,所用到的資源大部分來自資源庫。如:基本概念的講授,可創建一個標簽資源,創建時將教學微資源平臺中相應的知識鏈接到標簽中即可。而不必重新復制或鍵入相應的文字。當然,也可以創建一個網頁資源,將教學微資源平臺中的圖片、文本等微資源復制到創建的網頁中,而不必進行“下載”-“插入”的操作。而且這樣創建的教學活動當點擊圖片等微資源時,可直接重定向到教學微資源平臺所對應的知識點中,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以此為基點,在教學微資源平臺上更加深入地學習更多相關的知識。集體備課是最常用的一種備課模式,主備人備好一節課后,備課組就可以在線進行集體備課活動。主備人將教學活動創建好后,備課組成員就可以即時在線查看主備的教案,在集體備課活動時,可進行討論及修改,形成集體備課教案,備課組成員就可以把這節課導入到自己的課程中進行二次備課。
學生可在課前通過moodle平臺進行預習,學生打開電腦,進入moodle平臺,登錄本人賬號,moodle平臺會根據教學進度進入相應的欄目,學生可看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重難點、基本的知識點,并在課前瀏覽并學習節課的知識點,相當于使用導學案進行學習,比傳統導學案更節約資源并且隨時可查看復習。
二、課中
教師備課時在moodle平臺設計了若干個教學活動及發布了課堂任務,授課時可根據不同的任務,設定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或是獨立完成。對于知識點掌握的學習任務,因學生課前已完成學習,而在課堂上需要獨立完成測試或練習,以檢驗掌握的程度,教師可實時了解掌握的情況并根據此來決定是否需要釋疑。課堂中可更多的注重知識的運用,比如運用項目學習(PBL)的方法,在moodle平臺中設定一個項目范例以及項目選題、項目規劃、方案交流、探究活動、項目實施、成果交流、活動評價等活動,開展自主、協作、探究的項目學習,促進學科素養的達成。如:算法基礎的學習中,以項目范例“設計從A市到B市耗時最少的旅行路線方案”,利用學生分組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項目選題等一系列的課堂活動,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并觀察學生的活動情況及時作出指導。在moodle平臺,學生分組討論可自由分組或是由教師指定,最好能使每位同學都有任務而且不能被代替,劃分合作小組最好能考慮小組成員之間的能力、優點、特長,小組成員之間要有一個相互依存的關系,使得合作小組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項目學習的最后,利用moodle平臺發布的項目活動評價表來進行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整個活動過程moodle平臺都會記錄,這將為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提供依據。
在課堂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動手完成任務的三動課堂教學模式。
三、課后
教師可在moodle平臺上布置課后作業。學生可以提交文本、表格、圖片、程序等任意數字化內容或文件,還可以由學生直接在文本編輯器里面輸入文字。學生可以獨自提交作業,也可作為一個學習小組的組員提交作業。教師可以進行評分及反饋評語,作業成績可記錄在平臺。作業形式可多樣,可以發布一個討論主題,學生以跟帖的形式進行討論,也可在討論區發布一個問題,學生要回答后才能看到答案或別人的回帖。
對于單元測試或期末考試,教師可直接在moodle平臺發布一個測試活動,學生可在線完成測試,并且可以自動給出成績及統計。
教學微資源+moodle平臺,是一個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這種模式結合了相對穩定的教學微資源庫及靈活的moodle平臺進行教學,打破了傳統的PPT+電子教室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初見成效。更豐富的教學資源還有待積累,更多的教學形式還有待探索。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尋,為教育事業貢獻一分微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2]姜澤東.基于“微資源”的網絡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6(09):76-81.
[2]李貴玲.淺談利用Moodle平臺優化信息技術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4(04):24-24.
作者簡介:朱汝鋒,單位;清遠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