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德華 賀春貴 竇曉利 王敏 程衛東 陳富 何振富 黃杰 白賀蘭 劉錦暉 蒲海泉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入戶訪談、會議交流、實地調查等方法,對東鄉縣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詳細調研,從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異地搬遷扶貧等方面指出了東鄉縣精準扶貧路徑。
關鍵詞:精準扶貧;路徑;探討;東鄉縣
中圖分類號:S-0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1-0080-07
Abstract:In terms of drough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mechanism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drought resistant molecular level of sorghum,summarizes the drought resistant germplasm screening of sorghum, sorghum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drou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level study,an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of sorghum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Sorghum [Sorghum bicolor(L.) Moench];Drought resistance;Germplasm screening;Drought resistance mechanism;Molecular level
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東鄉縣科技幫扶工作組結合“東鄉縣富民產業培育研究與示范”、“中石化東鄉縣布楞溝流域科技扶貧”,以及甘肅省政府參事室“科技扶貧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等項目實施,先后10余次赴東鄉縣龍泉、春臺、汪集、高山、大樹、鎖南、坪莊、東塬、蘭卜、達板、沿嶺等11個鄉鎮35個村進行實地調研。對6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入戶走訪,詳細調查了解貧困戶家庭經濟情況、生計模式、種植結構、養殖規模、致富打算、科技需求,逐戶填寫《甘肅省深度貧困地區農戶致富能力及科技需求調查表》。深入李家溝畜牧合作社、布楞溝養殖合作社等6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研農民合作社的管理運營模式及與入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分別與臨夏州科技局、扶貧辦,東鄉縣政府及其相關業務管理部門、有關鄉鎮和村社多次召開座談會,就東鄉縣科技扶貧情況、富民產業培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東鄉縣作為甘肅省典型的深度貧困縣,具有貧困程度較深、致貧原因多樣、貧困要素多元等特點。既有“人”(貧困主體)的貧困,也有“業”(富民產業)的貧困,還有“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貧困,更有“人”“業”“地”相互不協調[1 ]、發展不充分導致的貧困,是3個維度相互交織、深度耦合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綜合貧困。
從“人”的角度看,貧困表現為貧困主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缺乏基本生計資本、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從“業”的角度看,貧困表現為富民產業脆弱性強、增收致富產業較少、經營管理比較粗放、收入來源渠道單一;從“地”的角度看,貧困表現為地形地貌復雜、土地干旱瘠薄、人口密度較大、人居環境較差、社會環境封閉等。
東鄉縣屬于甘肅省“兩州一縣”深度貧困縣,資源稟賦差,人口壓力大,文化相對落后,產業發展滯后,困難是多方面的。目前全縣229個行政村中仍有133個重點貧困村74 000多貧困人口,貧困面高達25.28%,為甘肅省最高。對于這樣一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深度貧困區,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整體脫貧和持續健康發展問題。其核心是要創新脫貧思路,以產業扶貧為重點,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并舉,扶貧與扶智、扶志有機結合,深挖人、業、地等資源潛力,統籌實施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和異地搬遷扶貧等措施,激發縣域綜合發展活力。
1 ? 繼續夯實產業精準扶貧基礎
產業是富民之源、脫貧之基。產業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脫貧攻堅八大重點工程之首,為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定》也將“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列為首要脫貧措施[3 ]。培育富民產業,實施“造血”工程,是促進農民長期穩定增收的主要途徑。“造血”須先造“髓”,發展富民產業要以地方特色產業為突破口,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力度,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1.1 ? 種植業
1.1.1 ? 馬鈴薯 ? ?東鄉縣馬鈴薯常年播種面積2.3萬hm2左右,是該縣第一大農作物,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東鄉洋芋”不僅是當地人民的重要主食,“東鄉土豆片”也是西北餐飲行業的特色食譜。馬鈴薯還是農戶家庭養羊的重要精飼料。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品種退化老化、栽培技術落后。產量低而不穩,平均產量1.88~2.25 t/hm2,產值9 375~11 250元/hm2。近年來,以隴薯7號、隴薯10號為主栽品種,采用“新品種+脫毒種薯+黑膜覆蓋”技術模式,平均單產達到3.75~4.50 ?t/hm2,收入18 750~22 500元/hm2,在面積相對穩定的基礎上實現產量和效益翻番,促進了東鄉縣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目標的實現。如每戶種植馬鈴薯0.2 hm2,可增收3 750元,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輔助措施。
1.1.2 ? ?玉米 ? ?東鄉縣玉米常年播種面積與馬鈴薯相當,目前種植品種以酒單系列為主,基本實現了良種化和地膜覆蓋化。平均單產6 750~7 500 kg/hm2,收入9 750~10 950元/hm2(不含秸稈收入),是牛羊的主要飼草料來源。發展措施一是以先玉335、吉祥1號及隴單系列為主推品種,以“新品種+增加密度+地膜覆蓋”為主推技術,使產量提高到 ? 8 250~9 750 kg/hm2,收入達到12 000~ ? ? ?14 250元/hm2(不含秸稈)。二是大力實施玉米糧改飼,并作為促進牛羊養殖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在促進玉米產業提質增效的同時,有效促進牛羊養殖業快速發展。
1.1.3 ? ?藜麥 ? ?藜麥作為新型糧飼兼用高效作物,其籽粒是很受市場歡迎的全營養時尚食品,秸稈也是很好的牛羊飼草料。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業研究所選育的隴藜系列新品種已在當地海拔2 000 m左右的區域試種成功,表現出耐旱耐瘠薄等特性,平均單產6 000 kg/hm2,收入在30 000元/hm2左右,較種植玉米可增收15 000元/hm2左右,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有效措施。以隴藜系列品種為主推品種,以“新品種+地膜覆蓋”為主推技術,在適宜區域適度擴大藜麥種植面積,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生產模式,在增加農民種植收入的同時,為牛羊養殖業提供部分新型飼草來源。
1.1.4 ? ?甜高粱 ? ?甜高粱是一種新型高產優質飼草作物,具有產草量高、適口性好、耐旱耐堿等特點,莖稈多汁且有甜味,牛羊喜食、增重速度快、育肥周期短,是牛羊集中養殖區理想的新型飼草作物。據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在隴東旱原區試驗,種植光敏型晚熟甜高粱品種,可多茬收割,鮮草單產105~120 t/hm2,成本僅37.5~60元/t(不含人工和土地成本),青飼時間可達4個月[4 ]。近年已在東鄉縣試種甜高粱獲得成功,2018年在汪集、龍泉、大樹等鄉鎮示范推廣面積超過80 hm2,現場測產結果為97.5~117.0 t/hm2,深受農戶歡迎,可作為高產優質飼草作物大面積推廣應用。發展措施主要以“大卡”、“海牛”為主推品種,以“新品種+地膜覆蓋”為主推技術,適度擴大甜高粱種植面積,采取“種植甜高粱+養牛(羊)”的種養結合模式,以優質高產牧草種植促進東鄉縣牛羊養殖業提質增效。
1.2 ? 養殖業
1.2.1 ? ?養羊業 ? ?東鄉縣是甘肅省養羊大縣之一,2017年羊飼養量達到125萬只(其中出欄58萬只),以農戶家庭分散養殖為主,是農戶家庭收入的第二經濟來源,并成為全縣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戶脫貧的重要支柱產業。通過多年發展,全縣已基本形成了“小規模、大群體”的羊產業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繁殖、育肥、加工、銷售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但目前仍有不少農戶每戶僅養羊3~10只,規模小,收入低,不能單靠養羊實現脫貧。在無勞力外出務工的情況下,通過適度擴大養羊規模,成為當地大部分貧困戶實現按期脫貧的一項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選擇。發展模式主要有兼業養羊戶自繁育肥模式(1260或1390模式),即每戶養殖種公羊1只,多胎母羊20只或30只,年出欄育肥肥羔60只或90只,凈收入1.3萬~2.0萬元,實現兼業養羊戶3~5口之家的脫貧目標;兼業養羊戶純育肥模式(2480或34120模式),即每戶每批次養殖羔羊20只或30只,每年養殖4批次,年出欄育肥肥羔80只或120只,凈收入1.7萬~2.6萬元,實現兼業養羊戶4~7口之家的脫貧目標;專業養羊戶自繁育肥模式(25150或26180模式),即每戶養殖種公羊2只,多胎母羊50只或60只,年出欄育肥肥羔150只或180只,凈收入3.0萬~4.0萬元,實現專業養羊戶的小康目標。以上6種農戶家庭養羊模式是東鄉縣兼業養羊戶和專業養羊戶的典型經驗總結和實踐理論提升,是適合不同家庭情況的羊產業脫貧致富模式,可結合實施情況在全縣養羊戶中示范推廣。從小農戶經濟學的角度考慮,純育肥模式更為理想,具有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是“短平快”致富項目,推廣前景更好。
入戶調查發現,目前東鄉縣農戶家庭自繁育肥養羊戶多以體型較大的薩福特、小尾寒羊為種公羊,而基礎母羊種群來源比較龐雜,部分成年母羊體型較小,“難產”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影響到產羔成活率,因此建立肉羊良種繁育基地十分必要。以現有畜牧養殖合作社為基礎,建立肉羊品種改良與示范基地,開展以湖羊、杜泊羊為主的肉羊品種純化、雜交改良,使合作社發展成為東鄉縣重要的肉羊良種繁育輸出基地;建立肉羊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指導合作社帶動農戶走肉羊產業化發展之路,并以湖羊和杜泊羊為主要品種,逐步復興“東鄉貢羊”傳統品牌。
1.2.2 ? ?養牛業 ? ?牛產業也是東鄉縣優勢特色產業之一。目前牛飼養量達到4.05萬頭,有集中養殖和分散養殖2種形式。集中養殖主要以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帶動,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分散養殖主要是一家一戶的自發養殖。總體來看,養牛比養羊經濟效益更好,每年出欄1頭牛可以實現1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但投入成本高、飼草料需求量大。有養牛意愿且具有一定投資能力的農戶,可將養牛作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項目。發展模式一是集中養殖模式,即以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為經營管理主體,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經營管理形式及“種草+養殖”的模式,集中建設圈舍、共同籌集款項、統一飼養管理、集團出售獲益。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社員或股東,農戶與新新經營主體通過合同訂單、入股分紅、托管代養等形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或企業帶動兼業養牛戶和專業養牛戶發展養牛產業是脫貧致富的良好形式。若農戶養殖肉牛5~10頭,架子牛購進費用7 500元/頭,養殖8~10個月出欄,每售價1.5萬元/頭左右,除去飼料成本凈收入4 000元/頭左右,總收入2.0萬~4.0萬元,可使養牛戶5~10口之家實現脫貧目標。二是分散養殖模式,即農戶按照自家養殖意愿、圈舍大小、草料來源、勞力情況、經濟條件等自行選擇養殖規模。若農戶養殖3~5頭,總收入1.2萬~2.0萬元,可使養牛戶3~5口之家實現脫貧目標。
1.3 ? 農產品加工業
目前,東鄉縣農產品加工業仍處于傳統加工和初級階段,尚無精深加工企業。馬鈴薯貯藏仍以傳統地窖為主,窖藏條件較差,腐爛現象比較普遍,大型馬鈴薯種薯貯藏窖、商品薯貯藏窖尚未得到有效發展。隨著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措施的實施,必須將貯藏窖建設、主食化產品開發作為主要措施,實現錯季銷售、加工增值。牛羊集中屠宰場不足,設備條件落后,大部分農戶及合作社仍以活羊(牛)或鮮肉直接出售為主,牛羊肉加工業發展不充分,加工增值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體現。飼草料加工方面,近年開始推廣玉米秸稈青貯,部分農戶甚至還直接用玉米籽粒飼喂牛羊,消化吸收率低,使本來就不充裕的精飼料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在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措施方面,應優先扶持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加工企業及合作社做大做強,促其盡快走上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有效實現本地農產品加工增值,使貧困戶分享到加工、銷售環節的增值效益。結合種植業、養殖業發展實際,重點發展馬鈴薯主食化產品加工、牛羊肉精品加工、飼草料加工配送等業態,努力打造以“東鄉手抓羊肉”為代表的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采用冷鮮真空包裝、特色熟食精深加工、農超對接、電子商務、中央電視臺扶貧公益廣告等強有力措施,實現優勢特色產品品牌溢價銷售,獲取豐厚的加工增值效益。借鑒青海省經驗,繼續用貸款支持東鄉本地農民在省內外開辦“東鄉手抓羊肉館”,同時鼓勵優先聘用本縣貧困戶打工或與貧困戶合作開館,并給予優惠支持,形成“東鄉手抓羊肉館+貧困戶”的發展模式。
1.4 ? 勞務輸出
勞務輸出是東鄉縣農民第一經濟收入來源。若農戶家中有1個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具有較為穩定的就業崗位,每年就可收入2.0萬~3.0萬元,就能實現“一人務工,全家脫貧”的目標。若有一技之長則收入更多,不但能夠脫貧而且能夠致富。近年來,東鄉縣以“清真餐飲”和“東西幫扶”為抓手,勞務輸出產業初見成效,而且制定了“百千萬億”勞務輸出計劃,但仍有不少青壯年富裕勞動力圍繞“一畝三分地打轉轉”。因此縣鄉村三級應進一步將勞務輸出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來抓,對不愿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積極做好思想工作,盡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對有勞力但沒有找到務工崗位的農戶,統一組織勞務隊,成立勞務公司,培育勞務經紀人,集中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并通過各種渠道或中介組織擴大勞務市場,解決務工崗位,促其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加快勞動力轉移是快速增加貧困家庭經濟收入的便捷渠道[5 ],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產業。東鄉縣人力資源比較豐富,尤其在餐飲業方面有一定的名氣,進一步提高貧困戶工資性收入比重應當成為東鄉縣農民增加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在深度開發人力資源、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方面,可以探索為在外穩定務工人員提供保險等補貼,激勵外出就業熱情;可與社會扶貧機構(如東西互助、企業幫扶等)深度合作,借助社會力量發展特色產業,增加就業崗位;同時抓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良好機遇,大力開發本地公益性就業崗位(如鄉村保潔、道路養護、孤殘護理等),優先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
2 ? 加強科技扶貧
產業扶貧必須依托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使科技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實現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科技扶貧是“內源”扶貧,具有“輸血”、“治療”、“速效”作用[6 ],其目標是運用先進科技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做好科技扶貧應從“農民”、“產業”、“區域”三個維度入手,分別以貧困農民經濟收入增長和致富技能提升、富民產業精準培育和提質增效、貧困地區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為主要目標和重點方向,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科技扶貧的著眼點和落腳點,以富民產業培育作為科技扶貧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把科技人員與農民有效對接、農業技術與信息的有效傳播及推廣應用作為科技扶貧的切入方式和切入途徑[7 ],按照“貧困農戶增收—富民產業培育—特困區小康社會建設”的主線開展科技扶貧工作。
幫助貧困農民掌握致富技能是實現貧困群眾快速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貧困戶致富能力提升速度緩慢、農民致富能力不足仍是當前東鄉縣扶貧攻堅的主要問題,必須將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作為科技扶貧的核心,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提升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載體[7 ],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逐步形成崇尚科學技術的良好社會氛圍。調查表明,隨著特色種養業的逐步發展及外出務工的需要,農戶希望得到更多專業技術指導和生產技能培訓;在培訓形式上,農戶更樂于接受現場指導、異地觀摩等方式。但科技培訓實踐中大部分受訓對象為留守老人、婦女,接受新知識能力較弱,影響了培訓效果。因此,一方面必須創新培訓方式,以“點對點”、“面對面”、“手把手”、“一對一”等方式,實現從“培訓”到“培育”、從“辦班”到“育人”的創新,從傳統培訓手段到現代化、信息化培訓的創新,著力提升培訓效果,使貧困戶真正掌握致富奔小康的技能實力;另一方面,應適當轉移技術培訓的重點對象,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村社干部,以及“鄉賢”、“能人”、“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培訓力度,開展“定點、定向、訂單”式培訓,充分發揮這些“永久牌”技術人才的傳幫帶作用。
3 ? 強化教育扶貧
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8 ]。從貧困現象與貧困本質角度講,物質貧困只是貧困的外在表象,而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則是貧困的內部根源[9 ]。2016年底,東鄉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51.40%,高中教育入學率38.02%,全縣青壯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5.2 a,在甘肅省86個縣市區以及全國56個民族中屬平均受教育程度最低。調查表明,東鄉縣貧困戶戶主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其中戶主為文盲的農戶占38%,小學文化程度占56%,均為全省最高;而且有一部分40歲左右的青壯年還處于文盲狀態,甚至有些中年婦女聽不懂普通話。貧困戶家庭對子女基礎教育重視程度不夠。2017年東鄉縣歷史上首例“官告民”案件(鄉政府起訴輟學學生家長)公開審理后,全縣輟學返校學生達8 000多名,為此臨夏回族自治州啟動實施了“控輟保學”專項行動。受教育水平低、觀念落后既是貧困的表象,也是貧困發生的重要原因[5 ]。
物質要脫貧,首先要精神脫貧。教育扶貧需從基礎義務教育和職業培訓抓起,要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必須補齊義務教育短板,全面提高貧困戶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表明,教育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力,小學生為43%,中學生為108%,大學生為300%。據發達國家測算,小學畢業生從事農業生產的效率要比文盲農民高24。美國經濟學家杰米森在對我國貧困地區的研究發現,每個農戶成員接受1年教育農業生產量就可增加8%,每個戶主多接受1年教育則可增加3%的產量[9 ]。東鄉縣基礎教育相對較弱,貧困戶科學文化素質整體較低,缺乏汲取科技成果的能力和熱情。教育扶貧是“扶志”“扶本”“扶根”工程,必須將“扶志、扶智、扶人”作為精準扶貧的重點策略。首先應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大力實施“精神扶貧”工程,發揮教育扶貧的“造血”和“長效”作用,激發農民致富信心,振興農民追求幸福的“精氣神”,啟動貧困農民的內在動力,摒棄“窮不思變”、“要我脫貧”的依賴思想,樹立“窮則思變”、“我要脫貧”的雄心壯志,實現由“被動扶貧”到“主動致富”的思想、行為轉化[7 ]。
4 ? 注重生態扶貧
生態扶貧旨在通過改善生態脆弱區環境狀況,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從而達到持久脫貧致富效果。生態扶貧的主要目標是探索生態扶貧、綠色減貧的新模式,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路子。重點是應用循環農業和高效農業技術,對農牧區傳統優勢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通過循環農業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各種農業生產資源,使生態環境免受污染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通過農業增效換回生態發展的空間,逐步實現生態保護與農牧民增收雙贏的目標。
東鄉縣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從全面實現小康后縣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考慮,必須兼顧“生態、生產、生活”3個方面,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行全面提升。根據東鄉縣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及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在生態扶貧方面應重點實施以下措施。
4.1 ? 種草與養殖有機結合
目前,東鄉縣不少養殖戶及合作社因飼草不足,每年需從河西等地高價購進麥草進行補充,這不但增加了養殖成本、降低了養殖效益,也不能滿足擴大養殖規模的需要。因此,對25° 以上坡地逐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適當擴大苜蓿、紅豆草、燕麥草、飼用大麥等優質牧草的種植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強流域生態保育,使牧草種植與區域生態保護及牛羊養殖有機結合,在有效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同時逐步實現生態修復與改善。
4.2 ? 大力拓展農業功能
東鄉縣屬黃河、洮河、大夏河、廣通河交匯滋潤之地,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全縣有10個鄉鎮、107個行政村具有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較好條件。充分利用緊鄰蘭州市的區位優勢,應用“功能農業”新理念做好全域旅游縣“大文章”,盤活縣域山水資源、“山頂縣城”等旅游資源,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城郊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逐步形成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農戶主動的縣域旅游發展格局。以舉辦東鄉賽牛會、賽羊會、農家樂、民族藝術節、民俗文化節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民族區域休閑旅游活動為抓手,同時突出景觀農業,建立與東鄉丹霞地貌、庫區水天相映成趣的溝卯林草、藜麥等農業景觀帶。通過發展旅游觀光業,給貧困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并促使更多貧困戶從深山區走出來,形成沿河沿庫沿主干道居住帶和就業帶,從根本上優化東鄉縣的人口布局和產業布局。
4.3 ? 積極發展林果花卉業
東鄉縣林果花卉業應按照“因地適宜,合理布局,科學發展”的原則逐步推進。一是沿河沿水庫沿主干道進行綠化美化,打造庫區邊沿的彩色花卉林果產業帶和隴上第一垂釣基地;二是圍繞沿洮河流域唐汪川的“杏花節”做足“杏文章”,延伸杏產業鏈;三是打造優質花椒生產基地和啤特果生產基地,特別是引進無剌花椒并建立種苗生產基地,適度擴大栽植面積,增加貧困戶收入;四是適當引進設施果樹,進行葡萄、油桃等設施栽培,發展農事體驗園。
5 ? 加大移民搬遷扶貧力度
東鄉縣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甘肅三個特有少數民族之一—東鄉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地。全縣總人口30.94萬人,其中東鄉族占87.12%、回族3.00%,漢族9.78%。全縣總面積1 510 km2,耕地總面積2.45萬hm2(其中山旱地87.30%),人均耕地僅0.085 hm2。全縣人口密度202人/km2。經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土地承載力是同類地區土地承載人口臨界數量的9倍。全縣28.92萬農業人口分散居住在1 750條梁卯和3 083條溝壑中,交通很不方便,信息交流不暢,居住條件、基礎條件均較差。縣域海拔1 735~2 644 m,絕大部分鄉鎮地處海拔2 200左右的山區,部分鄉鎮同村不同社間的海拔相差400 m以上。年均降水量350 mm,年蒸發量高達1 783 m。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干旱缺水,植被稀疏,自然資源十分匱乏。
東鄉縣自然條件嚴酷,資源稟賦相對稀缺[10 ];人口密度較大,人居環境較差;土地承載力已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且民族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明顯。盡管臨夏州及東鄉縣庫區移民局近年作了許多努力,但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大移民搬遷力度。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應首先做好頂層設計,站在全省甚至整個西北地區整體均衡發展的角度,跳出東鄉看東鄉。對居住比較偏僻、人口密度過大、交通十分不便、教育設施欠缺、土地資源短缺的村社實行整體移民搬遷,使他們真正能夠“挪出窮窩”;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人口,把這部分貧困人口就近搬遷到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做到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11 ]。
參考文獻:
[1] 游 ? 俊,冷志明,丁建軍. ?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2016 — 2017)—連片特困區扶貧開發政策與精準扶貧實踐[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2016-07-25)[2018-08-18]. ?https://wenku.baidu.com/view/82206c8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9.html.
[3]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定[EB/OL]. ?(2015-12-17)[2018-08-18]. ?http://www. gov. cn/xinwen/2015-12/07/content_5020 963.htm.
[4] 何振富,賀春貴,魏玉明,等. ?光敏型高丹草在隴東旱原的生物學特性和營養成分比較研究[J]. ?草業學報,2015(10):166-174.
[5] 楊 ? 智. ?甘肅民族地區農村待脫貧人口特征與思考—以臨夏回族自治州Y鎮貧困戶為例[J]. ?西北人口,2014(1):114-119.
[6] 楊理健. ?論科技扶貧重的地位和作用[J]. ?農業現代化研究,1987(6):58-60.
[7] 喬德華,賀春貴,車宗賢,等. ?甘肅科技扶貧對策研究[J]. ?甘肅農業科技,2016(12):56-67.
[8] 王福生. ?加快提升貧困地區農村居民自我發展能力[N]. ?甘肅日報,2017-6-23(4).
[9] 喬德華. ?扶智:反貧困的戰略重點[J]. ?開發研究,1996(6):58-60.
[10] 杜志雄. ?實施精準扶貧新戰略的難題和破解之道[J]. ?中國發展觀察,2015(8):23-26.
[11] 常 ? 靜,羅 ? 兵,常全彤,等. ?東鄉縣農業氣候資源及近 30 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析[J]. ?甘肅農業科技,2014(3):35-37.
(本文責編:陳 ? ?偉)
收稿日期:2018-11-13
基金項目: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三百”增產增收科技行動項目“東鄉縣富民產業培育研究與示范”(2017GAAS-CGZH-03-09);中國石化集團定點幫扶項目“東鄉縣布楞溝流域科技扶貧”。
作者簡介:喬德華(1964 — ),男,甘肅靈臺人,副研究員,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業產業化和區域農業經濟研究。Email:qdehu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