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靜
摘 要: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中職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讓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的職業英語能夠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對于多數中職生而言,英語是較為薄弱的學科之一,很多中職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自卑、焦慮等情感障礙,這些消極因素制約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從情感因素出發,論述了其對中職英語學習的影響,以及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積極的情感因素。
關鍵詞:情感因素;中職英語;英語學習
中職生大多是中考的落榜生,他們文化基礎知識較差,就英語方面而言,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厭學情緒濃厚,甚至對英語學習產生了焦慮、恐懼等消極的情感,種種表現給中職英語教學帶來極大的挑戰。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要重視情感因素對中職生英語學習的影響,關注和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大大改善教學效果。
一、情感因素與中職英語學習的關系
情感是一種機能,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而產生的內心變化和外部表現。教學實踐表明,語言習得的過程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在語言輸入到達大腦語言習得機制的過程中,情感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學習的促進劑,也能成為學習的抑制劑,會直接影響到英語學習的效果。
二、影響中職生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
1、性格
性格是指人相對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性格與英語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就英語學習而言,外向型性格的學生活波開朗,善于交際,能主動用英語與他人交流,但不善于思考,缺乏耐心和毅力。內向型性格的學生做事謹慎,喜歡獨立思考,但不善于表達,不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一般認為,外向型性格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多語言實踐的機會,所以聽說方面較突出,而內向型性格的學生思維縝密,善于分析,所以在英語讀寫方面更占優勢。不同性格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各有其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
2、態度
態度是在自身價值觀基礎上對具體事物的觀點和做法。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對待學習所持的一種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反映。積極的學習態度對待學習有始有終,對待失敗仍然滿懷信心,堅強不屈。而消極的學習態度缺乏學習的熱情與恒心,對學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較為被動,一旦受挫便一蹶不振。學習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只有端正中職生的學習態度,才有驅使自己前進的動力,不斷促進英語學習上的進步。
3、動機
動機是激發人的行為的一種心理過程。學習動機就是促使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因或內驅力,它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源泉和原動力。學生一旦對未知世界產生強烈的興趣及好奇心并伴有愉快的情感體驗,便能產生自覺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習的內部動力。因此,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使學生的學習動機處于最佳狀態,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培養學生積極情感因素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從而更好地參與教學。中職英語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的是“獨角戲”式的教學,臺上慷慨激昂,臺下睡倒一片,學生提不起任何興趣,導致教師教學的無奈與疲乏。因此,中職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積極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產生自覺學習的需要。教師應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消除如自卑、畏難等消極的情感因素,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依托現代教育技術,將枯燥的英語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英語口語訓練中,我們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在交際中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
2、消除學生的焦慮心理
學習焦慮是影響中職生英語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在學生達不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時,便會自尊心受挫,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進而產生焦慮心理。有焦慮情緒的學生參與英語教學的意識不強,抗拒用英語回答問題甚至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等。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的焦慮情緒,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第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多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降低學習的難度,讓有焦慮情緒的學生感到學習英語不吃力,慢慢體驗成功的喜悅,逐步培養學習的自信心;第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英語學習上的不足,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在學習上不與他人進行比較,只要自己今天比昨天有收獲,就是學習上的進步;第三,要對有學習焦慮情緒的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對于學生取得的進步,要給予稱贊和肯定,讓學生知道老師很重視并期待他們的進步,以此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意志,幫助學生消除焦慮情緒。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英語課堂過分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因素,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課堂氛圍不夠融洽,學生在這種沉悶的氛圍中如坐針氈,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主動親近學生,增進師生間的了解,形成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的關系,達到教與學的默契。在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樹立好自己的形象,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其次,要注意交流的方法,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于他們取得的進步要給予及時地鼓勵,讓內心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進而萌發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再次,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帶有任何感情色彩。要關注學困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與愛護,幫助他們分析成績不佳的原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建立學習的信心,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積極的情感狀態能激發中職生的學習內驅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保證學習效率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進取向上的內部動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積極情感的形成和鞏固。
參考文獻
[1]劉娟.情感因素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考試周刊,2007,9.
[2]尤穎.中職英語教學情感因素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逸夫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