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杰
摘 要:初中《思品》課堂教學,根本目的是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有助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更有利于初中生健康成長。讓課堂回歸生活、回歸常態、真實的課堂,更有助于達到上述目的,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是每一位從事《思品》課堂教學的老師值得探究的課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貼近生活;回歸常態;探索
一、教學貼近學生生活體驗,讓“生活課堂”常態化
“回歸生活”是德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靈魂,也是新課程的生成點。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品德課堂,應力求讓初中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其回歸生活的過程。“回歸生活”的德育課程基本理念就要求我們品德教師潛意識里有“生活課堂”的理念,把“生活”引進課堂,把課堂還原成“生活”。生活是課程的本源,學生的常態生活更是教學的主要資源,只有走進學生生活常態,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培養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質。
在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讓學生生活貼近常態生活。如:在上《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節日》時,我面對的是一所鄉鎮初中,他們都是來自農村,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與城市的學生相比就有所差異。然而,老師如果在授課過程中,沒有認真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是照本宣科地講到:正月初一“拜年”活動,正月初五“接財神”活動……。課堂上,有的學生坐在位置上發呆,只聽老師在濤濤不絕地講過年的快樂和喜慶。可同學們仍然很納悶,原因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本地的這些過年習俗。這樣,學生沒有生活的經歷,沒有貼近孩子的生活,他們怎么會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呢?事后,老師進行了深刻反思。原來,老師講的已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課后,老師進行了補充教學,在另一個班教學時就關注了學生的現實生活,讓課堂回歸學生的生活體驗。在課堂上讓學生來說他們家鄉的春節是如何過的?同學們自如地說:過春節家家戶戶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服,走親訪友,向長輩拜年,有壓歲錢,跟父母去給過世的長輩上墳。在發言中,學生就感受到春節的喜悅快樂。
再比如:在學習《我愛我家》一課時,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設計了這樣一些教學環節。活動一:比一比看誰知道的多?(父母的生日和屬相、愛好興趣、喜歡吃的菜、上班所需時間、父母最擔心的事等一系列內容);活動二:說一說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為你做了些什么?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有些學生能說出一部分內容,有些學生說得很平淡,在此時播放Flash動畫歌曲《母親》,用生動形象的視聽作品來感染、教育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感恩的理解,以此總結父母的優點,達到比泛泛說教好得多的教學效果。活動三:生活體驗:播放公益廣告片《洗腳》,讓學生談自己給父母洗腳后的感受。生動的畫面,真實的材料,使學生如臨其境,形成直覺的情感體驗,從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啟發,從而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談給父母洗腳的感受,敘述得很真實,也很感人,給那些沒有給父母洗過腳的同學上了生動的一課,比老師說教的效果好得多。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既避免了思品課過去單調枯燥的理論說教,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課堂實踐,我感悟到:生動直觀、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學生的歡迎。
因此,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基礎,而不能是書本的簡單講解,更不能回歸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常態生活,讓課堂源于生活,課堂教學才有生命力。
二、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讓“社會課堂”常態化
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基本特征,活動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教師要努力創設適宜活動的環境和條件,組織開展活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去體驗、感悟、發現、探究,從而獲得認識、情感和行為各方面的發展。如在教學《消費者權益》一課時,老師事先安排好學生做好課前調查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同學們走進超市,有的購買學習用品,有的購買生活日用品,有的購買蔬菜等等。在課堂上,同學們將自己購物的經歷和經驗進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學說,我在購物時注意到盡量購經濟適用的物品,有的同學還介紹了購物時還要注意食品的營養。當老師提問到:購物時還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購“三無產品”。師緊接著問:“什么叫‘三無產品’?”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無產品名稱及生產廠家的廠名和廠址,無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的,無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的就是‘三無產品’。”同學們通過走進超市,把教學內容和要求融進了實踐活動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教學七年級《規則》一課時,老師要求學生認識常見的交通安全標志和設施,了解安全常識,注意交通安全,懂得上學放學時應注意哪些事項,學會自己保護自己,在收集交通標志的過程中了解交通常識。課前,老師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到街道上觀察、體驗、感知。學生通過聽、看、學、收集等形式,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應如何過馬路才安全。在課堂上,學生還當起了“小交警”,告訴同學們過馬路時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過”,要識別紅綠燈的作用,行人應靠右行走等教學內容。如果這節課就按原本敘說,那么坐在教室里的學生怎么也感受不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而在課前課中,學生通過“認識交通標志”、“學做小交警”、“唱兒歌”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知識,落實了行為。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真實地感知到什么是規則及規則的作用。這種感知不是由老師“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主體參與體驗獲得的。
因此,在品德教學中,創設學生喜歡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參與欲,讓學生真實體驗,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態生活,讓學生真正感覺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2]《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3]《思想品德教學與參考》(2011年第3期)
[4]杜威著、王承緒等譯《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5]吳少榮、黃少民等著《七年級思想品德》,廣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縣西沱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