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古箏作為我國傳統民族藝術文化的一種,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古箏藝術在群眾業余文化活動中的開展能夠提升群眾業余文化水平,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因此,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本文就古箏教學在群中文化中的普及作出探究,深入分析當下古箏在群眾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若干普及古箏教學的建議,以望能夠促使我國古箏藝術的群眾化。
關鍵詞:古箏教學;群眾文化;普及
前言:我國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在經濟飛速增長、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大環境下也逐漸呈現出一種白熱化的狀態,對于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視程度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加強,古箏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族藝術文化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因此,古箏逐漸在群眾文化中得到了普及,成為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藝術形式。但就目前而言,群眾文化中古箏教學的普及著實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解決這些問題,進而使古箏的教學能夠真正的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群眾文化中古箏教學存在的不足
首先,教學方式的缺陷。目前大多數的古箏教學還是沿用傳統一對一或者一對雙的教學方式進行[1]。雖然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古箏演奏技藝進行提升,但是卻讓學生失去了與他人進行交流合作的機會。而群眾文化又是一種需要進行集體表演的文化形式,不僅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同時還需要與他人進行良好的合作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很難適應群眾文化的需求。此外,采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造成了大量教學資源的浪費,同時還讓學生無法享受學習古箏的樂趣。因此,我們需要對古箏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變,集體化教學是一種能夠充分發揮教師教學資源并且讓學生獲得良好學習體驗的教學方式。
其次,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在進行古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教學的引導者,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卻將這個教學關系忽略[2]。大多數古箏教學中都是教師對教學曲目進行演奏,學生隨后進行機械的練習,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創造能力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限制,會讓學生逐漸喪失對于古箏學習的興趣,更不能真正體會到古箏這個古典藝術能夠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
最后,古箏被看作是一種小眾文化。古箏是我國最重要的名族樂器之一,而古箏藝術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藝術形式,經過了數千年的流傳[3]。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代化的西方藝術對于我國古典藝術的沖擊是十分猛烈的,很多人對于古箏的了解還不如對吉他、鋼琴等西方樂器的了解深刻。社會的發展導致古箏藝術已經成為一種小眾的文化形式,對于古箏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其優雅、恬靜等,但是真正選擇古箏進行學習的只有極少數。因此,古箏的推廣和普及力度還遠遠不夠,導致社會對于古箏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局限。
古箏教學在群中文化中的普及策略
首先,改善教學方式。傳統古箏教學的考級政策在群眾化的古箏教學中并不適用,而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也不應將考級作為根本目的,所以要重新選擇適合群眾化古箏教學的教材。當下,各種古箏教材的專業程度以及知識深度都大不相同,整個古箏教學的系統顯得尤為混亂。因此在進行古箏普及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一系列流行歌曲進行改編作為教材,這種教材能夠快速的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快速的投入到古箏的學習中,效果顯著。同時這種方式也是將古箏這種古典的文化與流行文化的結合,充滿吸引力。
其次,教師自身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水平。當下古箏教育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讓很多古箏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而這些民間培訓班的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所謂名師出高徒,對于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我們不需要教出的每一個學員都具備演奏家的水準,但是最起碼的演奏知識以及古箏文化內涵還是應當具備的。因此就需要有一個專業水平較高的老師進行引導,帶給學生最正確的古箏演奏技術以及古箏文化熏陶。當地教育部門一定要將自身的職能充分的發揮起來,對民間這些古箏培訓班的教學資質進行考核,確保群眾能夠接受正確的古箏教學。
最后,要推廣和普及古箏教學就需要對民族樂器的重要進做出客觀的認識。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音樂文化,只有我們在了解古箏的前提下才能夠對古箏文化進行傳承和弘揚。人們對于古箏這門樂器有很多的偏見,認為古箏難學,認為古箏體型較大難以攜帶演出,其實古箏只有一米六左右的長度,現在市面上還出現了許多一米左右的古箏。
并且大多數普通古箏的中心部分都是空的,重量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重,同時古箏是五聲音階樂器,隨手一撥就能夠發出悅耳的聲音,古箏也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難學。在群眾文化中普及的古箏教學都是采用簡譜教學,易于辨認,毫無基礎的學者只需經過兩到三個月的聯系就能夠演奏出簡單的樂曲。因此要加大古箏的宣傳力度,消減人們對于古箏的偏見。當下各種新媒體格外發達,我們可以借助當地的微信公眾平臺對古箏進行宣傳,將大量的古箏知識以及優秀的古箏演奏作品推送到微信公眾平臺上,讓更多人了解到古箏文化的魅力;在線下組織人員進行公眾古箏演出,商場、廣場等基礎群眾人流量較大的地方都是我們最好“廣告平臺”。將古箏的魅力真實的展現給人們,讓人們真正了解古箏,愛上古箏,主動的參與到古箏的學習中。
結語:總之,在群眾文化中普及古箏教學的意義十分重要,古箏教學的普及不僅能夠是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得到豐富,還能夠促進群眾對于文化的想象力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古箏的普及教學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及廣泛的傳播,我們要本著享受藝術熏陶的思想去學習古箏,感受古箏的魅力與樂趣,通過不斷的練習來逐步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以及表演能力。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使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得到豐富和活躍,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成為我國現階段群眾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藝術文化之一。
參考文獻:
[1]檀懷霞. 語文,靈魂的傳承 ——淺析語文教學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和對策[J]. 新課程(中學), 2017(5).
[2]張陽. 群眾古箏文化普及工作的初探(二)——文化館古箏基層服務的開展[J]. 北方音樂, 2013(5):159-159.
[3]楊秀麗. 湖北民歌融入古箏課堂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 明日風尚, 2018(5):36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