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軍
摘要:將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二者緊密結合有利于為國家培養大部分優秀的田徑競技人才,而高中階段的體育課程為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后備人才,因此,學校要加強對田徑運動員課余訓練的重視,從而逐步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筆者結合自身體育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提升高中體育生課余田徑訓練質量的教學策略:合理安排訓練時間,有效解決學訓矛盾;分層制定訓練計劃,逐漸優化訓練效果;適當開展田徑比賽,積累經驗提高水平。
關鍵詞:高中體育;課余田徑訓練;提升質量;教學策略
與國外競技體育的發展形勢相比,我國學校體育起步相對較晚,雖然已經逐漸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普及,但是發展得還不夠成熟,課余田徑訓練開展的現狀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大部分處于高三階段的學生教育課程繁多、學業負擔較重、學習比較緊張,影響他們參加課余田徑訓練的頻率。這反映出我國教育觀念與人才觀念中的誤差,為了改變這種訓練現狀,學校及教練員應逐步改進并完善課余田徑訓練,不斷提高訓練質量。
一、合理安排訓練時間,有效解決學訓矛盾
隨著年級的增加,學校和田徑教練員對于課余田徑訓練的要求也相應增加。高三年級比高一和高二年級的學生課業更加繁重,由于面臨著緊張的高考學習壓力也比較大,因此教練員要根據高三階段學生的學業情況在每周安排適宜的訓練次數和時間,以達到訓練目的。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較長的時間合理安排訓練活動,不僅能彌補之前訓練的不足,而且還能利用假期提高田徑訓練成績,為學生減輕學業負擔。
例如,教練員為了有效解決高三年級學生的田徑訓練與文化學習二者之間的矛盾,可以在平常的課余田徑訓練過程中融入學生所學習的文化知識,使高三年級的體育生在進行田徑訓練的同時能夠了解并實際運用學科知識。在田徑訓練中融入物理學科中的力學知識,講述跑步的技術動作和原理、練習方法,讓學生明白田徑運動的一部分力量來自于地面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產生的摩擦力、自身的重力、空氣中風對人的阻力等,使學生在田徑訓練中也能夠感受到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性,逐步緩和學訓矛盾。
二、分層制定訓練計劃,逐漸優化訓練效果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接受訓練的程度各不相同,教練員要依據學生個人的身體素質,結合田徑訓練大綱的內容,根據自己的訓練經驗有針對性地分層制定與實施田徑訓練計劃。田徑教練員要根據課余訓練目標,較好的把握與控制課堂上的訓練計劃。科學的訓練計劃能夠有效的提升訓練的質量和訓練效果,教練員應當從重視運動員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制定訓練計劃,不可急于出成績而進行過度的訓練。
例如,教練員在教學中長跑的途中跑技術時,依據學生耐力身體素質的差異,將學生合理分層制定課堂訓練計劃。對于耐力較強的學生,要求完成彈性大步跑100-110米的五組練習,在練習中要盡量提高自身的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的能力;對于中等耐力的學生,要求完成后蹬跑50-60米的四組練習,在練習中要跑得輕松協調,中心移動盡量保持平穩;對于耐力較差的學生,要求完成高抬腿跑30-40米的三組練習,在練習中做到直線性強、掌握良好的跑步節奏。通過分層實施課堂訓練計劃,逐層優化課余田徑訓練的效果。
三、適當開展田徑比賽,積累經驗提高水平
適當開展田徑比賽可以極大地激勵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校課余田徑訓練的開展。教練員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競賽活動,并對學生的比賽成績進行總結以幫助學生積累田徑比賽經驗同時還能提高自身的執訓水平,而且可以激勵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還可以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與訓練中來。在不耽誤學生學習的前提下,應鼓勵運動員參加校內及校外的各級各類競賽,在獲得競賽經驗的同時提高田徑運用水平和成績。
例如,教練員組織校內田徑運用比賽,引導學生共同參加,使學生初步了解田徑比賽的規則。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配備相應的號碼牌,作為參賽的順序,引領學生在學校的田徑場內沿著跑道逆時針方向進開始跑步,最終以學生到達終點線的先后順序為準,確定比賽的成績和名次。由于高中階段的體育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因此以田徑比賽的形式激勵學生,調動學生參加訓練的積極性,在比賽后教練員根據學生比賽成績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比賽經驗,從而不斷提高田徑運動水平。
綜上所述,教練員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學術水平,遵循正確的執教理念,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訓練理論和方法,逐漸豐富自身的訓練經驗和理論知識,既要重視課余田徑訓練過程中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也要重視訓練運動中的計劃和間歇,針對高三階段學生的個人身體素質和學習時間的安排,對田徑運動訓練設計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既要滿足高三學生對田徑運動的需求,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余田徑訓練的質量,不斷優化訓練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俊.振動訓練在田徑運動員力量訓練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田徑,2018(11):47.
[2]楊軍.高中體育課教學與訓練研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