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德 冉梅
【摘? ? 要】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讀題、聽講、思維、態度等,在練習運用知識時,出現各式各樣的錯誤。這些錯誤,往往就是學習知識點中的易錯點、關鍵點、重難點。作為教師,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要幫助學生在積極的思考、分析、疏導、矯治錯誤的過程中,將數學思想深化、理解、內化。對于小學生來說,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糾錯能力,對于提升數學學習水平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就要重視對學生作業糾錯能力的培養。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學生數學作業糾錯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糾錯能力? 作業?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20
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然后不斷進行糾錯的過程,這樣循環往復,從而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誤是特別常見的事情。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思考錯誤、糾正錯誤,從而達到不再犯錯誤的目的。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作業糾錯能力是當前我們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問題。
一、我國小學生數學作業糾錯能力培養的現狀
對于小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于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小學數學的學習當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糾錯能力和糾錯習慣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教學內容,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當中,學生經常會出現算錯、抄錯、遺漏、思路錯誤、概念混淆等各種各樣的錯誤。在一項關于小學生學習的調查研究當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數學答卷上所出現的錯誤有90%左右都是其在平時作業中錯誤的重犯,而真正犯的新錯誤則不足10%[1]。并且,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平時的數學學習中都沒有形成良好的糾錯習慣,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利用這些錯題來達到改進自己學習的目的。盡管小學生的數學糾錯能力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如此重要,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教師也沒有對學生的作業糾錯能力培養予以一定的重視。整體來看,小學生數學作業糾錯能力水平還相對較低,還有較大的進步和發展空間等待我們進行提升和突破。
二、提高小學生數學作業糾錯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開展集體數學糾錯活動
對于教師批改過的作業,學生只有通過自主訂正以后才會對出錯的地方印象深刻。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數學糾錯活動,在給學生發放改過的作業后,要求學生先自己查看一遍作業,在作業中找到出錯的題目,然后自己先試著分析出錯的原因。教師要指導學生將問題劃分為三類:一是由于粗心而引起的錯誤;二是由于對某些知識結構了解得不夠透徹引起的錯誤;三是由于徹底不了解某些知識結構而引起的錯誤。進而讓學生對錯題進行訂正,把正確的答案寫在錯題的旁邊,如果不會修改可以先把錯誤的原因標記下來,最后再向老師或同學請教[2]。
(二)小組合作進行數學糾錯
通過開展集體數學糾錯活動,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找出錯誤的原因,并且對一些錯誤的題目進行及時的糾正。而還有一些題目小學生是不能自己解決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來進行數學糾錯。學生們可以在小組內尋求幫助,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在一道除法算式中,如果商數為16,余數為8,那么被除數與除數的和最小應該是幾?有學生算出的答案為120,這和標準答案相差甚遠,可見,該生沒能理解好題意。這時在小組內學生可以對題目進行討論,學生們可以相互交流對問題的看法,同時彼此之間互相幫助。通過這樣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能力。但是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杜絕學生出現只對答案的現象,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三)同桌之間相互幫助糾錯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數學進行糾錯時,由于人數太多,有些學生可能對一些題目沒有完全理解透徹,可能對有些地方還存在一定的疑惑。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與同桌進行交流。對于比較模糊的問題,學生可以尋求同桌的幫助,讓同桌幫助理清題目的解題思路。如果兩個人對同一題目的解題思路都不是很清楚,這時學生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例如,甲、乙兩人合修一條公路,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一共用了20天修完,修建結束后發現甲隊比乙隊多修了100米,乙隊平均每天修20米,甲隊平均每天修多少米?正確答案為:(1000-20×20)÷20=30。有些學生不理解這道應用題的意思,因此在解題的過程中找不到思路,最終導致答案出錯。這時同桌之間如果有一個人知道該題的解題思路,彼此之間就可以互相幫助,這樣不僅可以使教的學生解題思路更清晰,而且也可以進一步了解被教的學生的解題思路,最后實現兩個人共同進步。
(四)用糾錯本進行獨立糾錯
在開展集體糾錯的過程中,學生在作業上都對錯誤題型進行了修改和批注,但是作業都是很多本分開的,后期學生在進行復習時非常不方便。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數學糾錯本,讓學生把錯誤的題型集中在一個筆記本上,這樣學生在對錯題進行復習時就非常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3]。在學生建立糾錯本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糾錯本進行獨立糾錯,如學生在糾錯本中的錯題:甲數是乙數的1/5,兩數之和是120,求乙數。正確答案為120÷(1+1/5)=100。這類題目,可要求學生對糾錯本進行獨立糾錯,這樣學生可以重復地練習以前出錯的題型,從而加深對錯題的印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總之,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死板的糾錯只能讓他們心生厭惡,失去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對錯題進行糾錯時,應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感到輕松快樂,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不再排斥糾錯的過程,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透徹地了解整個解題思路,進而提升學生的作業糾錯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夢婷.提高小學生糾錯能力,促使數學課堂高效[J].新課程(小學),2017(9).
[2]林媛媛.關于小學數學糾錯教學的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5):72-72.
[3]劉丹,李艷玲.小學數學學生自主糾錯能力的培養方法探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7(2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