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賢
【摘? ? 要】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應當實現回歸生活,做到將生活知識與課程內容整合,只有探索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才能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切實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成長的需要。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31
生活是學生道德思想與法治問題困惑的來源,只有把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有效性和豐富性。本文主要基于生活化視角,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主要問題
(一)沒能以身作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影響。有些教師在講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時沒能發揮榜樣引導與示范作用,沒能在日常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則。例如,教師只是單純的課堂上討論法治道德現象,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起到必要的示范作用,不能在學生群體中展示出良好的師德形象,因此不利于學生信服教師課堂講授的理論觀點。還有的教師不注重在日常言行細節方面影響學生,沒能表現出彬彬有禮的教師風范,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沒能達到直觀有效教學引導目標。
(二)沒能融入信息化
當代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以課堂授課渠道影響學生的道德法治觀念,更要在日常深入學生生活,利用信息網絡載體開展思想教育。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網絡進行,學生網絡環境的思想動態常常不被教師了解,這使得教師組織開展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發生偏離,教師往往不了解學生的興趣,沒能在網絡環境下明晰學生對社會事物的觀點,不能圍繞著學生關注的社會現象與熱衷的論題進行思想道德引領,因此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三)沒能擺脫條件限制
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還主要局限在固定教學地點、時間和教學內容上。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沒能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創新,不能根據時代變化與時事熱點開展針對性的思維引導活動,教師在日常教學時受到傳統教學套路影響,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不利于對學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也沒能幫助學生解決好生活中遇到的實際道德、法律、行為規范方面的困惑。由于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缺乏實踐性教學活動,因此不能達到感同身受的教學目標,不能有效指導學生日常行實踐,影響了學生思想道德情感的成長,沒能達到綜合化的教學目標。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革方向
(一)優化教學內容
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水平,還要優化教學內容,做到對傳統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開發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教學素材,作到基于生活實例開展教學活動,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構建良好輕松的課堂氛圍,達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的目標。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守護生命》教學時,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時可以把生活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內容呈現給這生,由此設置良好的環境氛圍,基于同學們日常熱愛生活,愛護樹木等行為聯系起來,從而達到提高教學直觀性,促進學生深入的接觸和感知教學內容的目標。
(二)完善教學環境
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水平,還要完善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環境,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基于良好的教學環境達到對學生思想進行熏陶渲染的目標。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走進社會生活》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呈現學生日常社會生活中的環境,圍繞著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場景促進學生解析一些生活種常見的矛盾現象,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成長,關注社會環境變化,引導學生學會謙讓、分享、助人等精神,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掌握幫助他人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情感屬性與價值理念。
三、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創新
(一)開展辯論活動
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更好的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當中,應當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圍繞著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沖突,促進這生基于生活現象的思考,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深刻認知。首先,教師可以創設道德認知沖突,利用辯論的形式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研究,在辯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其次,設置生活化的情境,基于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具體道德問題的解決問題方法,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標。第三,教師基于學生的辯論進行點評,拓展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基于辯論得到結合進行生活實踐,達到指導學生行為目標。
(二)積極開展實踐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標在于指導學生實踐,促進學生深入反思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達到提高生活化教學質量,實現課內外教學活動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目標。首先,教師可以使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注重通過微課方式實現課下導學,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道德與法治問題,并且在課堂上集中展示學生的觀點,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生活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的目標。其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采用身臨其境的方式進學習,注重通過學生排演情景劇方式,在課堂上演繹生活中的現象,由此達到展示現實生活故事,從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強化角色意識,達到提高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深入反思生活中常見問題的目標。第三,還要給學生安排生活化作業,促進學生走進紅色紀念館、博物館等,引導學生感受革命故事,學習革命先烈事跡,由此達到轉變思想認知,在生活化的環境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目標。
四、結論
道德與法治教學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應當調動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內容融入到課堂,構建課上課下互動的有效載體,基于豐富的實踐性學習活動,達到在生活中有效教育引導學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趙丹.涂爾干與杜威道德三要素之比較分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5).
[2]張雷.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述論[J].青少年學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