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
【摘 ? ?要】初中物理教學要以實驗為基礎,重視手與腦的結合,實驗是物理課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從初中物理教改實驗出發,談了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課堂的組織形式,教師利用實驗器材、儀表向學生做表演示范實驗、學生邊學邊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開發課后小實驗四種類型,讓初中物理實驗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大膽實踐,大膽創新。
【關鍵詞】初中物理 ?實驗教學 ?課堂組織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3.042
幾年來,我在初中物理教改實驗中,對初中物理實驗教改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教學改革從其教學組織形式來說,可分為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邊學邊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后小實驗四種類型。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能正確的演示和指導學生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一、教師利用實驗器材、儀表向學生做表演示范實驗
演示實驗,就是教師利用實驗器材、儀表向學生做表演示范實驗,或創設必要條件將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等再現出來,這是物理教學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是認識事物規律的起點,也是物理實驗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思考總結,從而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得出正確結論。但是,有的演示實驗現象細微,且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只能在講桌上進行演示。后排學生看不清楚實驗現象,這就增加了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難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利用投影器將演示現象放大,使其在銀幕上清晰地顯示出來。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又縮短了觀察時間,從而增強了演示實驗的效果。例如:“磁場”這一節課時,磁場的概念比較抽象,條形磁鐵、U形磁鐵、同名磁極之間和異名磁極之間的磁感線分布形狀各不相同。傳統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將玻璃板放在磁鐵上面,將鐵屑均勻地撒在玻璃板上,輕輕敲動玻璃板,使鐵屑在磁場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線分布圖形。因平面放置,學生看不清楚,教師只好端著玻璃板走到講臺下,讓一部分學生看看,即使這樣,還是有許多學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術,則完全可以改變這一局面。將課本上所講的幾種演示情況投影到銀幕上,使全班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種情況的磁感線分布。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磁場”的認識,使抽象的問題容易理解。
二、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學生邊學邊實驗教學
邊學邊實驗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讓全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物理知識能力的過程。這種教學形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邊學邊實驗,時間可長可短,靈活機動,與學習新課結合緊密,不一定需要正規的實驗室,也不需要寫正規的實驗報告,教學效果一般都很好。因此積極創造條件,開設這類教學實驗,對于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能力無疑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采用邊學邊實驗的形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看書、邊實驗、邊思考、邊討論,以物學理,能較快地掌握物理知識。由于邊學邊實驗課不同于學生分組實驗課,其教學形式如上課,一般不允許隨便走動,互相抄襲,每個桌上都有一套儀器,“逼”得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學習,容易糾正學生實驗中出現的不良傾向,有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邊學邊實驗起到了演示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的綜合作用。例如在學習“浮力”時,怎樣使物體密度大于液體密度的物體漂浮?讓每個學生自備一塊橡皮泥,把橡皮泥做成任意形狀使其能漂浮在水面上,大家做實驗都滿是驚奇,怎么可能?但最后都變為驚喜。通過這種動手、動腦實驗能極大地鼓舞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通過學生動手親自操作實驗,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學生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學生對儀器的使用和實驗操作方法了解甚少,根據初中生剛開始學物理、學生實驗做得太少、學生實驗素養低的特點,我們就采取全方位指導的策略,即從頭到尾的全過程指導。實踐說明,應該如此。物理實驗的創新教學要體現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聰明才智來自他們的手指頭。”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動手的重要作用。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有一次在上分組實驗課時,秩序井然,實驗結果(結論)正確,而在實驗考查時,發現不少同學動手能力差,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分組實驗的時候,老師只注意各小組是否動手、各組完成實驗的情況,而沒有注意到組內每個人的活動,因此,老師在分組實驗時應強調:實驗時,每次以一人為主,其他為輔,輪流操作,使大家的動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開發課后小實驗,讓學生享受實驗的快樂
物理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重大,它具有培養學生創新、實踐及探索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等作用。因此,初中物理老師在物理教學中要重視小實驗,盡量創造條件及機會,積極引導學生多做實驗,為學生提供思考、觀察及動手的機會,發揮物理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質。
教學中的一些小實驗的選擇是和教材緊密貼合的,為學生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掌握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物理不能死記硬背一而是要通過實驗操作、觀察得出有關的物理知識。筆者調查發現,學生之所以對物理感興趣,原因在于學生能自己動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實驗,并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而小實驗恰恰滿足了學生的要求
課外的一些小實驗,材料簡單,隨手可得,制作步驟簡單,學生能夠獨立設計并完成。課外實驗,一方面能拉近生活與物理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科學與生活的關系;另一方面實驗物品本身并不是物理實驗材料,不僅能培養學生節約資源和廢物利用、保護環境的好習慣,而且材料應用本身也體現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新的物理課改教學,需要不斷努力地去探索,在反思中進步,在總結中完善,并不斷地更新自我。無論如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干展開物理實驗教學模式,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采用多種實驗教學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向立中.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法[M].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03.
[2]閻金鋒.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