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啟貴
【摘? ?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因此不能刻板單一地將語文局限在教室里、課堂上。在實際教學中,切實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當做到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活化?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105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這意味著學習語文不能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將其利用到現實生活中,真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次接觸到系統的語文教學,學習語文的主要陣地就是課堂。教師應當抓住課堂教學的每一階段,使教學體現生活化,在課下讓語文真正融入生活。
一、生活化的概念
語文教學生活化,顧名思義就是將語文學科的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這里面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生活,例如在課堂導入時使用生活中的情景,或者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適當安排實踐作業,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完成語文學科各個部分的學習;第二個層面則是在生活中應用到語文,例如在與人交流時可以應用到口語交際能力,在日常閱讀中可以用到語文課程中學習到的鑒賞能力,對一些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而真正的語文科學化教學也必須做到生活化,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教學與生活化二者其實本就是相輔相成而沒有明確的界限。如果要人為的將二者割裂,反而會起到消極的作用。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影響下,教學觀點也是畸形的,許多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教學與生活嚴重脫節,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隨著教學學理論的不斷完善,教學學專家斯賓塞、杜威、陶行知等都提出教學與生活相關的觀點,尤其是我國教學專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學”,倡導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用生活來教學,為了積極向前的生活來進行教學,充分說明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性,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達到教學育人的目的。
結合現實的教學活動,將教學放在生活背景中,不同于單純的依靠書本教學,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快速地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課文《葡萄溝》時,先讓學生們回答最喜歡吃的水果,并說出為什么喜歡這種水果,這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在聽完學生熱烈的討論后,導入新課,用多媒體播放新疆葡萄溝的美景,并著重播放一串串的葡萄、人們坐在葡萄架下品嘗各種各樣的水果的場景,讓學生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這種樂趣。這時學生們已經對葡萄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結合課文進行講解,可以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在了解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后,教師就應當在教學的各個過程中體現生活化,下面我從教學的前期備課、課堂教學、課后鞏固延伸三個方面,分析教師和學生應當怎樣實現教學與生活的結合。
(一)深入生活、立足現實進行備課
1.用生活內容豐富教材。教材是教師備課所用的最主要的文字材料,但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能只依靠課本,如果不結合現實生活,難免會有紙上談兵、生搬硬套的違和感。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梳理,發現文本內容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不能讓學習內容脫離實際。當然有些文本無法讓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到,例如科普類文章《電腦住宅》《呼風喚雨的世紀》《飛向藍天的恐龍》等,這一類文章里描述的意象離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會讓學生產生陌生感,這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在備課時準備圖片、視頻材料為學生們進行科普,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視頻展示中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2.要求學生課前結合現實進行預習。學生的課前預習也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結合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情況,一般來說,預習新課就是讓學生通讀課文,掃除生字。如果學生可以將這一步過程生活化,預習效果會事半功倍,還會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心與學習的興趣。例如在預習《秋天的圖畫》這篇短文時,讓學生找出代表秋天的事物,可以是地上的一片落葉,可以是成熟的綠皮橘子,也可以是一張拍攝的秋景圖,一幅描繪豐收的水彩畫。這種實踐性強,緊密貼合生活的預習作業符合了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好問的心理特點。這種做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預習的效率。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習主動性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一步。教學過程中的新課導入環節是進行教學生活化的有利時機。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特點設計具有生活化的新課導入環節,例如在學習《畫楊桃》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具有生活氣息的提問環節可以,先問學生們:“大家喜不喜歡吃蘋果,在家里爸爸媽媽是怎樣給我們切蘋果的呢?”這個時候,大家會踴躍的回答問題:“是豎著把蘋果切開。”這時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蘋果,豎著切開并展示給大家,接著提問:“大家都很喜歡吃蘋果,那么同學們有沒有見過蘋果里邊還藏著一個五角星?”這時,就成功地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接著老師再拿出另一個蘋果,橫著切開,將切面展示并告訴學生們:“同學們看,同樣的蘋果用不同的方式切開,就是不同的形狀了,正如蘇軾的一首詩說到‘橫看成嶺側成峰’,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下,就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現象,下邊讓我們一起看看一顆楊桃能畫出哪些形狀,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文《畫楊桃》。”這樣一個師生共同探討的生活化情景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課后延伸生活化
課后延伸不單單指布置課后的書面作業,還可以通過實踐作業、趣味活動等進行生活化的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有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這一任務不能僅依靠課堂的學習,還需要課后的補充練習。現在的電視廣告、商店廣告等都喜歡用諧音字、變形字等吸引注意力,但這種做法會誤導一些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漢字。教師可以以此為例,讓學生們找出生活中“變異的字”并在課堂上分享,從而達到讓學生們準確識字、用字的目的。
四、結束語
在素質教學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講課本”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語文教學生活化已是大勢所趨,教師要在這個趨勢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技能,真正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