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紅
摘 要:目前,一些小學語文教師過于追求情感表達,忽視了對語文課程特色本質的追求和理性詮釋,使得學生的成長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在面對面的漢語教學中,理性表達和呼喚理性思維的回歸變得重要而緊迫,而理性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熱情并構建圓合之課堂結構能對變革教師觀念和目前現狀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理性思考;回歸
漢語課程因其豐富的人性而具有突出的情感特征,因此,中文課堂對情感呈現的追求已成為許多教師的重要價值取向。學生是否能夠在情感上感動,并呈現出活躍的課堂氣氛,這已成為課堂評估的重要指標。與過去被肢解和分析的漢語教學相比,這種注重情感和人性的方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如果我們現在冷靜地看一些語言課堂,特別是在相對較小的小學語文課堂的下,我們會發現過分的關注情感而忽略了理性的結果。課堂上的漢語教學語言必須要求理性思維的回歸,才能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有力地促進師生的生命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理性缺乏主要特征
1.1語文學習主體價值缺乏合理性
文學研究的主要價值在于通過語言理解他人的存在狀態和經驗,激發他們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經驗,從而形成“氣質、性格、感知方式”。通過優秀作品傳達給我們的各種狀態和經驗都是基于個人但又超越個人,“漢語學習是繼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結構過程”,因此,漢語教學的主要價值在于實現人類存在的意義。在這樣的主體價值的指導下,我們需要理性思考:如何向具有不同生活背景,年齡和生活經歷的學生展示具有“存在意義”的作品?如何將學生的“存在的特殊性”與優秀作品中所呈現的“存在的意義”聯系起來,并將其內化為學生的一些深刻體驗?但事實上,沒有多少教師可以做這種自覺的思維,許多教師往往忽視或不善于思考作者在“自然”中提出的“語言”和“存在”的真實作用而是致力于學生的成長以及如何語文發揮作用。這種語言學習主體價值缺乏理性思維,在語言課堂上很多學生都無法生活在當下,無法明確學習目標和意義,缺乏階級意識中的應有的作用和學習價值的不足,從而逐漸失去了學習和自我發展的力量,只能跟隨老師的腳步渡過一堂又一堂課。
1.2對課堂邏輯結構的呈現缺乏理性關注
教師教學思想的清晰度需要通過課堂結構來呈現和感知。一般來說,具有明確目標和想法的教師應該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課堂環境,這很容易被學生感知,并與老師和同學產生共鳴。雖然中文教學有“大片”的說法,因為它是一個很寬泛的內容,如果能夠相互的串聯,無論教學中有多少內容在歸納或演繹邏輯結構中,都可以行神兼備。不幸的是,我們大多數的中文課程都沒有從形式的角度給學生這種理性的啟發。教師教學設計中的大多數環節都以線性方式發展,但它們無法相互作用。由于缺乏緊張感,這種線性結構往往由教師主導,他們一步一步地按照設計理念。在此期間,學生真正參與的機會很少,參與的形式主要是教師的問題,這是一種與教師教學的合作和應對,但缺乏真實的思考和互動。可以看出,提出什么樣的課堂邏輯結構,對于改善課堂中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發展,感受課堂邏輯之美具有重要意義,但卻無法激發教師足夠的理性關注.
二、小學語文教學實現理性回歸的基本策略
2.1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熱情
學習熱情的獲得要求學生在思考和對話過程中獲得自由、認同、愉悅和成就感。教師應有意識地創造情境和平臺,以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其中,師生平等尤為重要。首先,平等體現在課堂角色和姿態的平等上,即相互尊重和接受,尊重學生尋求知識的疑點和興趣點,并學會及時掌握這些“要點”,使它成為激發學習熱情的機會。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學生好奇小蝌蚪長什么樣?為什么小蝌蚪和青蛙的差距會那么大,而青蛙是小蝌蚪的媽媽呢?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給與充分的解答,首先在上課的時候,可以貼一則尋人啟事,上面寫著:看見別的朋友和媽媽一塊玩,而我的媽媽在哪呢?同時附上蝌蚪和她媽媽的照片,當然還可以用課件的方式來展現出來,使得學生有更大的興趣來學習,還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文有著更好的理解。
2.1尊重作者的創作意圖,實現對文本形式和內容的同步關注
文本是語言學習的載體,文本的形成是基于作者的一定生活感知,即“內容”和表達內容的方式,即“形式”。在當前的中文課堂中,教師往往更注重內容而忽視形式,這是錯誤的。文本的各種風格,無論是尖銳還是幽默,還是新鮮和簡單,更多地是依賴于表達的技巧,而什么樣的框架結構、什么樣的邏輯推進、什么樣的語氣、什么樣的詞語和句子形成,在這些形式元素的作用下,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得到恰當的反映,甚至可以說形式本身就是作者創作意圖的一部分。因此,只有注重文本的內容和風格,漢語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出對作者意圖的尊重。對于文本來說,不僅局限于教師通過分析幾種語言、詞匯,而是將文本作為一個整體結構,結合部分文字、敘事視角、敘事等幾個方面,讓讀者從一個詞語讀到另一個詞語的過程,使閱讀體驗不斷疊加,從而在腦海中留下了完整的印象。
2.3在漢語教學中呈現邏輯之美
每個人都認為漢語教學應該滲透到美的教育中。然而,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在漢語教學中使用閱讀、朗誦、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來幫助學生獲得美感。這當然是正確的,但它不是審美教育的本質,也不是美學的本質。從本質上講,美的獲得在于“人的本質的客觀化”,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思維和能力的提高。對教師來說,幫助學生感受自己的“基本力量”,獲得審美情感,有意識地創造課堂整合和關懷的邏輯結構,是一種重要的方式。
教學圍繞一個支點,進行多角度的理解和感知,并呈現前后聯系的課堂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完整而嚴謹的邏輯過程,而不是教師提供的片段與當時獲得的臨時情感影響的混亂聯系。我們不妨根據學生和老師的初步閱讀經驗,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讓教師獲得全新的經驗,所要做的是找出一個“對話”的核心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按照所了解學生的個性,引出一個“對話主題”,
圍繞這個主題,根據學生的個性理解,引出一個個“對話分主題”,并以文本及由文本而拓展出來的相關內容為“對話依托點”,“由點拉線、由線畫面、由面及點"地構成一種主題鮮明、各環相融、對話引證式的課堂模式,并以 “預習與交流乛確定對話核心主題乛引出分主題一借助對話依托點闡述分主題乛整合分主題回歸核心主題”為基本框架,使課堂在層次的遞升中、外延的拓展中實現前后照應,呈現圓合之美。
三、結語
雖然語文不同于數學沒有那么強的邏輯性,但是我們依然需要讓理性教學回歸到語文教學中,可以從激發學生興趣、尊重作品、呈現語文的邏輯之美這幾個方面入手,使得教學效果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曹建召.語文課堂教學呼喚理性的回歸[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 2017(1):10-12.
[2]邢秀鳳.小學語文教學:呼喚理性思維的回歸[J].課程.教材:教法, 2009(12):41-46.
[3]丁麗珍.初中語文教學呼喚理性思維[J].學園,2012(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