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新時代要注重強化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培養,引導高職生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核心。在今天思想多元化的沖擊之下,當前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教學效果不佳,部分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夠堅定的等問題不容忽視。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努力探索教育培養的新方法和路徑,抓住教師這一關鍵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教學遵循信仰教育生成規律,創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教學的改革等,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擔負起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培養的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馬克思;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理想信念、信仰是都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信仰是最高層次的信念,信仰在人的精神圖譜中居于核心位置,是人精神大廈的支柱。青年大學生信仰狀況是社會狀況的縮影,關系國家興衰和民族沉浮。單純的物質繁榮不能導向人的真正幸福。關注人的精神生活問題,關注精神家園的建設,引領廣大青年學生過有科學信仰的生活是建設社會主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之路的應然選擇。以科學性和價值性為特質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新時代注重強化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并將之充分融于偉大中國夢的實現之中,不僅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也是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題中之義。但在今天思想多元化的沖擊之下,當前高職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教學效果不佳,部分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夠堅定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敬業精欠缺、理論功底薄,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考核方式單一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的因素,因而,筆者在實際工作中進行了一些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培養方面的思索。
一、新時代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方面,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已經是清一色的“90后”。處在一個眼花繚亂、復雜多變的時代,處在一個價值多樣、沖突加劇的時代,處在一個不確定性增強、選擇難度加大的時代。這樣的成長時代背景,成長環境等因素時刻沖擊著他們的價值取向,沖擊著他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選擇。同時,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追求個性,崇尚自由。因此,高職青年學生群體中出現部分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夠堅定,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從未樹立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再者,站在高職生這個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主要來源于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是必修課,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接受知識和掌握知識,通過學習提升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尚未成為大學生的第一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剛進入大學的青年學生尚未形成信仰的完全覺醒,處于信仰的選擇期和確立信仰的關鍵期,往往對于“信仰為何物”的認識缺乏思考。更別談樹立信仰的問題了。筆者在教授此門課程期間,曾讓教授的五百多名高職生做過有關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問卷調查,也發現了高職生群體中信仰教育方面出現的此類現象。
另一方面,從教師層面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敬業精神、理論功底、知識結構、教學能力、方法藝術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何況,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除了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專業教師外,還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專業課教師、輔導員、黨政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等在內的各類教師群體。這也就導致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理論功底、知識結構、教學能力等的參差不齊,嚴重影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教學效果。除此,還有一個影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效果的因素也非常值得關注,即現代知識教育模式呈現出的最大弊端是問題就是教育往往以“知識”為中心,而非以“人”為中心,忽略了對人自身精神與靈魂層面的關懷教育。這種弊端必然會導致教書與育人的分離,然而,毫無疑問,教育應該指向人的精神和靈魂更該指向這核心——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1]這就是教育應承擔的重任,這就為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的升華注入了意義指向。高職院校中,從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教學的教師在這點做得還是非常不足,存在很大弊端的。
二、新時代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的思索。
(一)抓住教師這一關鍵,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的教師主體涵蓋了各級各類各專業的教師,而不僅僅是指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教師,還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專業課教師、輔導員、黨政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等在內的復合群體。只有全體教師通力協作、共同致力于對高職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形成合力,并充分調到高職生積極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育人效果。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所以說,教育者本身是否真正信仰并科學信仰馬克思主義,是決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成敗的關鍵。育人要先育己。教育者只有真正相信馬克思主義,才能有效傳播馬克思主義。” [2]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隊伍責任重大。高職院校中從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教師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提高自身理論功底水平,力求思維創新,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馬克思主義信仰教學,引導學生選擇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另一方面,拓廣視野,教育教學中能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道理講明白、講清楚,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充分發揮教師這一關鍵要素的作用,提升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教學效果。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須應以學生的心智與認知為基礎,遵循信仰生成規律。
對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培養應著眼于個體信仰生成的規律,信仰教育的目標設定應體現階段性。信仰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體。信仰的形成和確立不是被動的接受,不是知識的獲得。信仰的生成有一個從認識、認知、認同信仰對象到自覺行為再逐步堅定的過程。信仰就是了解了所信仰的對象為何物,了解的基礎上產生了情感上的認同相信,最終才能談對信仰的景仰之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上,一個人不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很難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正信仰。我們所倡導的信仰教育亦是以知識教育為基礎的,以信仰主體對信仰對象的理性認知為基礎,這是科學信仰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教學方面,首先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為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培養應遵循信仰生成的這一規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幫助高職生真正領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真諦,從激發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需要到引導高職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傾向,使他們關注自身的精神家園,在自身的生活世界和情境體驗中真實的理解馬克思主義信仰,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和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直至確立明確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從而達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目的。
(三)轉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借此推動思政課教師課堂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改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考核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最終檢驗學生學與教師教的重要指標。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教與學的不理想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方式有直接的關系。目前現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考核考試形式較為單一,主要表現在:一般采用閉卷考試或者期末閉卷考試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的比重較少,一般占成績的30%-40%,基本有考勤、作業、課堂表現等構成,在平時成績中,也很少看到對學生平常表現的考察,這樣的考核不能綜合反映學生對社會認知和人生價值的思考及整體學習情況,難以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缺乏對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信仰,外化為自己行為的日常表現考察,對學生日常品行行為體現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層面的評判的缺失。同時,期末馬克思主義信仰考試內容一般較多關注理論知識,強調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把握,幾乎所有的考核答案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因而現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更多的是沿用知識考核的形式,把死記硬背作為考核依據,大部分高職學生對思政課考核的印象都是死記硬背,大大影響上課的興趣,嚴重時甚至出現抵觸的情緒,這就難激發學生課堂學習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興趣,就達到理想的信仰教育教學效果。
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那么它的考核也不應該缺乏信仰的維度。所以,要從單一的考試評價到多元化的考核體系轉變,借此調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教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改革,調到學生積極性,提升課堂質量。讓信仰教育能夠真正的走入高職生的內心去。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考核要建立多元化、多樣化的考核體系,加強對學生理論考核知識的多樣化,還要注重把成績評定和學生的品行表現結合起來,把學生課題、課外的學生和活動的參與情況結合起來,把實踐教學作為重要的指標納入到學期的最終考核,同時還要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有關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內容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多元化考核和評價標準。這不僅有利于調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提高魅力;也有利于改變目前以知識記憶能力作為評價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學習效果的嚴重不足,改變學生考前靠突擊的應對考試模式,真正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信仰作為人的一種精神世界,很難對其直接作出判斷和評價,只能通過相應的行為來體,真正信仰的確立在于實踐中信仰的被踐行,任何離開實踐、離開行為體現的信仰都不可能是真正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也必然要被外化為主體的行為規范,所以,加強實踐環節的考核,有利于幫助高職生真正的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鄒進譯[M].北京:三聯書店,1991:44
[2]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央視網, 2019-03-0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普青玲.陳達.對高職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徑[J].商情,2015(28).
[5]郭敏.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8
[6]王永和.圍繞“認知、認可、認同”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方法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 79-81.
作者簡介:
鐘小華(1986.04-),女,漢族,廣東省惠州市,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法學學位,教師,法學講師,研究經濟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