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利
摘 要:核心素養這一教學要求的發布,對校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改的推行,要求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的優質人才。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主要教學內容是識字讀文,閱讀教學是小學教師的一個重點教學內容,新課標下,對這一教學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講述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希望給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相比于其他科目來說,對學生的吸引力還是較大的,語文課堂中學到的大多的內容,都可以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比如說低幼年級的學生通過學習拼音以及簡單的字,可以自己進行閱讀活動,高年級的同學,可以將學習到的內容用在作文的寫作上。對語文來說,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在核心素養培育下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是很多在職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筆者就從核心素養的含義入手,淺析一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
一、核心素養培育理念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核心素養主要是從個人、社會、國家、國際的角度對學生的個人素養提出的更高要求。社會上不僅僅需要專業知識過硬的人才,也需要三觀理念很正的人才。小學生年紀尚青,還在形成自我三觀的過程中,這個時期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非常的重要。
小學語文是一個基礎學科,學生通過閱讀,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也能通過閱讀習慣的培養,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幫助。傳統的閱讀教育,往往是教師進行名著的推薦,以寫讀后感的形式進行強迫閱讀[1]。名著本身的閱讀理解難度較大,小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讀起來就是懵懵懂懂,并不能充分的感受名著的深層含義。
比如說很多學校,都會在寒暑假要求學生閱讀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除了西游記相對好懂一點,其他的三本對小學生來說,難度確實有點大。在核心素養培育理念的要求下,要求學生通過校園活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質的思想品德,同時在學習上,進行素質教育,充分的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個完善的理解。在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小學閱讀教學進行改革適應發展,已經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育存在的問題
1.閱讀內容晦澀難懂,理解難度大
課標下要求小學生必須閱讀的名著,對小學生這個群體來說,閱讀難度相對較大,如果沒有人進行指導,小學生就算閱讀,也只是囫圇吞棗,沒辦法學以致用。名著的閱讀,教師通常會放在課下進行,現在電視,電腦,手機甚至學習機,都有很多可以玩耍的功能,小學生很難保證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學習內容難,自然就會分神,學習效率低下,不利于小學生的整體發展。
2.閱讀形式單一,閱讀課堂較少
小學閱讀教學,主要就是通過學生自主看書。書對每個人的吸引力是不同的,有些人喜歡科普類的書籍,有些人喜歡故事性較強的書籍,但是強迫學生進行統一的閱讀,不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小學閱讀課堂,不僅僅形式單一,同時閱讀課堂時間安排的也相對較少,小學生的記憶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如果是一本相對較厚的書,比如說《綠野仙蹤》,小學二年級的必讀課外讀物,篇幅較長,在閱讀課堂的學習中,很難將前后的文章內容聯系起來,無形之中增加了閱讀難度。
三、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育做出的改革
1.根據學生年齡段尋找對應的課外書籍
不同年齡段對學生的課外讀物的要求要有所區別,不能一概而論。對年紀較小的低幼兒童來說,教師應該推薦一些兒童讀物,盡可能圖片大,文字少的讀本。圖片對小學生的吸引力要比文字高很多,比如在推薦課外讀物時,小學二年級的同學對文字已經有了一定的儲備量,就可以推薦一些類似《我的爸爸叫焦尼》、《月亮的味道》這樣的繪本。而對年紀較大的同學,就可以推薦四大名著的帶圖版,一方面可以吸引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逐漸形成閱讀的習慣。
2.開設趣味閱讀課堂
對閱讀沒有興趣的最大原因是感覺到被強迫,教師可以用角色扮演或者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而不是按照任務的形式強迫進行。可以在教室設立讀書角,讓同學把自己喜歡的書籍帶到學校來,根據喜歡的書籍類型不同,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對自己喜歡的書籍,自然而然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時間久了,就會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2]。
對《伊索寓言》和《成語故事》這樣的小故事類的課外書,就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進行小型話劇表演,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當然,也可以嘗試看視頻,講故事等可以幫助學生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方式。
總結:綜上所述,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的同事,要用對方法,不然可能會產生事倍功半的結果。對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行為習慣的引導,對興趣進行合理的引導,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 佚名.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理念下的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 新課程·上旬, 2018,67(10):42-42.
[2] 潘金金.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研究[J]. 成才之路, 2018,23(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