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芬
摘 要:崔巒先生曾指出:“由于識字慢拖了閱讀的后腿,我國兒童進入閱讀比拼音文字國家兒童晚,從一定程度上說,使我們的母語教育輸在了起跑線上。”如何提高中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如何在保護學生識字興趣,不加重學習負擔的同時,讓學生快速、大量識字,盡早步入閱讀的天地。這一直是小學中低年級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低年級;識字和閱讀
一直以來,小學推崇的就是“隨文識字”,這種識字方法將字詞的音、形、義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習,在語境中學習,在語境中運用,有非常多的好處和重大的意義。但這種方法有個極大的缺陷,就是識字速度慢、耗時多。而且,在教學中,隨文識字應該是“恰到好處”的使用,識字量十分有限。要幫助孩子正確、流利地閱讀,幫助孩子拓寬閱讀的視野,開啟閱讀的旅程,有一定數量的識字是非常必要的。若是目不識丁,或是少量的識字,閱讀就會變成困擾學生的一個大問題。閱讀前的識字,既是彌補“隨文識字”的缺陷,也是推進閱讀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沒有閱讀前的識字,多數學生閱讀課文一般就會結巴、錯誤多又不流暢。長此下去,在課堂教學中,反而讓學生產生獨立有聲閱讀的恐懼心理。
一、由形訓義,發展理解能力
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因義構形。閱讀教學中適當分析字形,有助于學生理解字義、詞語、句子以及理解全文。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課文《日月潭》新課導入環節:
師: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游覽一個名勝,請看(師板書:潭tán),請跟老師一起讀。
師:這個“潭”字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生字。“潭”是個形聲字,左邊三點水,說明跟水有關,右邊讀tán覃。這個“潭”的意思就是(出示)深的水池。誰會用“潭”字組詞?(泥潭、清潭、水潭……)
師:今天老師要帶你們游覽的這個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師在黑板上畫出“日”的金文和“月”的甲骨文)你們能猜出它們各是什么字嗎?(學生猜測說理由)一個像圓圓的太陽就是“日”,一個像彎彎的月亮就是“月”。(師邊說邊板書正楷字“日月”)。請跟老師讀課題——“日月潭”。
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根據漢字造字特點進行教學,其中“日”和“月”都是象形字,教師在黑板上呈現“日”的金文和“月”的甲骨文字體,暗示了日月潭的形狀,為學生學習課文,溯日月潭得名之緣打下了基礎。
二、煉字煉意,體悟表達方法
語感決定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優劣,而語感是在理解、積淀和運用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的。語文課程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引導學生在字詞句段篇之間深入淺出,自由穿梭,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探尋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如部編版二下的寓言《揠苗助長》,故事中種田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
師:禾苗在慢慢長大,可是種田人總感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這是為什么?(因為心急)
師:課文中用了一個詞形容他的急——“焦急”。把這個詞圈下來,想想看,可以把“焦急”換成“著急”嗎?(學生各抒己見)
師:大家都認為不能換,覺得“焦急”比“著急”更急,程度更深。“焦急”到底有多急?一起來看看古代怎么寫“焦”字?(出示“焦”字的金文、小篆字體)猜猜看,這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學生紛紛猜測)
師:上面是“隹”(zhuī),短尾鳥,下面是“火”。把鳥放在火上烤。這“焦急”該是怎樣的急呀?(心急如火的急,火急火燎的急,急得團團轉的急……)
師:“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讀出種田人焦急的心情。
案例中,教師抓關鍵字“焦”進行溯源,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焦急”的意蘊,不僅理解了詞語,而且能漸漸領悟到“違背事物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這個道理,思維也得到發展。
三、析形索義,認識中華文化
漢字溯源的目標不是僅僅定位在認得幾個字上,而是要將其置于課文的語境之中,與閱讀理解相結合。使學生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課堂教學富有情趣化。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中有一個生字“刪”,
教師提問:“刪掉原句中‘包’這個動詞,使得句子干凈、規范了。句中有一個生字‘刪’字,它是怎么來的呢?想知道嗎?”然后在黑板上先畫出“冊”字的甲骨文字體和小篆字體,邊畫邊講解:“在紙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要記錄大事只能在竹片上刻寫。甲骨文和小篆‘冊’字的幾條豎線是表示竹簡,橫向的曲線是把竹簡串成冊的繩子。同學們,現代人寫錯了可以用橡皮擦,那么古人要是寫錯了怎么辦呀?請觀察‘刪’,猜猜看。”學生紛紛猜測后,告訴學生:“簡冊的內容如果有問題,就用刀除掉,這種方法叫‘刪’。”教學中,將“刪”字的形與義緊密聯系起來,向學生展示了中國漢字的淵源,把學生帶入美妙的漢字構形情境中。析形索義加深了學生對“刪”字意義的理解,獲得了審美體驗,感受到祖先無窮的創造智慧,還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意趣、厚重,從而愛上漢字,愛上閱讀,愛上語文。
四、睹形思義,感受人物形象
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學中更應該選擇典型性的關鍵性的字詞,讓學生領悟到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受到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文講述了科學家伽利略在年輕時代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受到人們的嘲諷、猜疑,但他敢于挑戰權威,用實驗證實了真理。如何讓學生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呢?可以抓住關鍵字“奉”字來設計語言表達的情境。“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師:那時候人們并不相信伽利略,而是相信亞里士多德,但課文并不是用“相信”這個詞(板書:相信),用的是什么?
生:信奉。
師:“信奉”的“奉”也是一個生字。同學們,伸出手,我們來寫寫這個字。(板書“信奉”)注意撇和捺,要舒展,底下是兩橫,一豎。想一想,能用“相信”代替“信奉”嗎?為什么?
生1:不能替換。“信奉”不僅有相信的意思,還有一點崇拜、敬意。
生2:“信奉”是指信仰并崇奉,有崇拜的意思,而“相信”沒有。
師:“信奉”不僅相信,還帶有一種敬意。同學們,想了解我們祖先怎么寫這個“奉”字嗎?(出示楷體和金文的“奉”字)“奉”字上部分表示一串玉,底下是兩只手,用兩只手捧著這串玉,態度非常恭敬。“奉”字本義為兩手恭敬地捧著。由此可見,人們當時對亞里士多德的這種信任,甚至是達到崇拜的地步。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能夠表現出人們當時對亞里士多德的信任和崇拜呢?請靜心讀課文,找一找,找到之后,通過朗讀讀出來。
這個案例中,抓住“奉”字進行溯源,講清形義關系,讓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促進學生檢索信息、有效閱讀。同時,主人公伽利略敢于挑戰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刻在學生心中。
實踐證明,只要漢字教學遵循語文課程特點,彰顯語文學科本質,就會擁有一種向上的張力。在漢字文化氣息的熏陶浸染下,熱愛祖國文化的種子定會在學生的心田悄然生根發芽,學生自然就會擁有一種文化自覺,升騰起一種文化自信。“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這是漢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相融的美好境界。
參考文獻:
[1]向以瓊.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和閱讀教學的關系[J].華夏教師,2018(04):67-68.
[2]吳風俊.小學語文識字與閱讀的相互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