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圓果
摘要:在當前階段的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當中,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學困生”,成為了教師教學當中的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難題。與此同時,對于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需要教師做好及時的計劃,因此,本文便針對于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學困生的成因來展開分析,并且試析其具體的轉化措施。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學困生;成因;轉化措施
引言:小學中高年的語文學科相比與其他學科,有著一定的枯燥感,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很難進行完全投入和掌握。尤其是在當前的語文教學當中,從教學模式還是其他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因素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質量,也成為了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要合理的設計好教學計劃,運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以能更為高效的轉化學困生。
一、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學困生”的成因
(一)教學方面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當中,產生學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創設教學模式時所選用的思路過于陳舊,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更難以順應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這樣的學習模式當中,很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難以使學生順利的開展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活動。并且,在教學評價環節當中,過于執著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困生在學習當中學習困難的原因。有的學困生是因為學習態度不端所導致的學習困難,但有的學生則是因為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較為薄弱。但是在教學評價環節當中極易出現因為未能了解到學生的“學困”現象成因而導致在評價環節一概而論,進一步遏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原本對于語文學習還抱有一絲希望的學生徹底的推入了消極、墮落的深淵。
(二)學生方面
在小學中高年的語文教學當中,學困生的出現與學生自身也有著一定的關系。在學生進行學習時,學習態度不端正、未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來說都有著一定的消極影響,從而促使了學困生的出現。并且,由于小學生本身的年齡特點,各方面能力也不是十分的健全,因此,在學習當中難以產生相應的自律能力,也就難以自主進行制約。在教師講解語文知識時,學困生的注意力可能會被窗外的一片樹葉吸引,也可能因為好看的鋼筆而轉移視線,進一步導致學困生在學習上追不上進度。并且,學困生在自信心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很多學困生之所以不愿意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當中,都是因為其本身的基礎知識不是很扎實,在其他學生回答語文問題時,學困生很難跟上節奏,從而在心理上受到打擊,不愿意再積極的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
二、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一)重設教學教學計劃,合理運用評價方式
為了更為有效的轉化學困生,教師要對以往陳舊的教學思想進行轉化,通過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結合于學困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并且,對于學困生的轉化活動,要徹底的貫徹落實,無論是從教學模式的創建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要符合學困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以能進一步幫助學困生擺脫學困的稱號。并且,教師要合理的利用好評價環節,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評價環節當中,對學困生采取相應的激勵性評價,以能達到更好的轉化效果。例如,在《“沒頭腦”和“不高興”》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便可以以創建表演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挑選學困生來進行表演,以能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學困生表演完畢后,教師要合理的對其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可以贊許學生對表演效果好,假如能夠對課文產生更多的了解,相信表演效果肯定更為理想。在這樣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也能產生更多的學習積極性,想要更為深入的了解語文教材當中的知識。
(二)增強學生基礎知識教學,幫助學生重建自信心
對于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另外一個重要方面便是要引導學生更為深入的掌握基礎語文知識,以能保證學困生追上教學的進度,從而實現有效的語文教學。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可以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對學困生基礎知識的鞏固,如組織一些趣味的實踐活動來引導學困生進行學習,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轉化方法。例如,在學習到《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演講比賽,闡述關于對這篇課文的個人看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積極的對課文進行閱讀,并且在閱讀當中深入的了解了課文所要講述的知識和蘊含的道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分別闡述自己對于該篇文章的了解。在此過程當中,學困生的自信心能夠得到重建,對于學習的熱情也隨之增長,能夠實現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都是當前時期出現學困生的關鍵因素。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解決方式進行解決,避免學困生的現象繼續出現,逐步轉化學困生并向學優生的方向發展。對此,也還需要教師合理的設計好教學計劃,以能為學困生的轉化活動帶來更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梁曉紅.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2(2):10-11.
[2]蔡永忠.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對“學困生”激勵性評價的現狀分析[J].讀與寫,2014(1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