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芳
摘要:本文就小學生學習古詩的現實意義進行了具體的介紹,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的古詩教學方法,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以及借鑒,進而有效提高我國小學語文古詩教育的質量以及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意義;方法
作為中國文學的精華,古詩詞是由高度凝練的語言組成,因而具有豐富的寓意。對小學生進行古詩教學不僅可以使其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同時可以使學生具備更高的人文情懷以及文化素養。然而,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不適宜的方法,導致古詩教學工作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方法介紹如下。
1 小學生學習古詩的意義
首先,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可以幫助小學生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良好團隊合作精神,進而使其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
其次,小學生通過學習古詩,可以深刻的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對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智慧有所吸收,關注當代文化生活,提高其品味文化。
此外,古詩具備朗朗上口的節奏以及獨特華美的用詞,對其進行深入學習可以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進而養成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
另外,古詩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小學生豐富其自身思維能力,進而激發其想象力以及創造潛能。
2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
2.1 運用教學情境
2.1.1 對作者背景進行介紹
任何一首古詩其作者都具備自身獨特的生活背景以及個人閱歷,學生只有對這些進行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夠掌握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特殊心情。例如,在教授《游子吟》這一古詩時,由于當前學生實際的生活環境與作者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此時教師可以補充《孟母三遷》的故事,從而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母親對兒子的深切關愛。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掌握重點,盡可能言簡意賅,不得為了使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而講述過多內容。
2.1.2 緊密聯系現實生活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調動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較為熟悉的各種事物引入到古詩當中。例如,在講授《所見》這一五言絕句時,由于其自身所描繪的是牧童騎牛唱歌的情景,此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其聯想自己在心情較為愉悅時高歌的情景以及在日常生活當中捕捉蝴蝶以及蜻蜓等各種昆蟲時的情景,幫助其在腦中呈現出詩中的畫面,進而充分感受其畫面美。
2.1.3 引入情景劇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小學生實際的年齡特征以及認知規律為其制定一個合理的教學方案,通過情景劇的形式將古詩表演出來,進而提高其對古詩的了解程度。例如,在《贈汪倫》這一古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設計情景劇,分別派人飾演“李白”以及“汪倫”。這種情景劇的飾演可以幫助小學生更為深入的了解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小學語文古詩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2.2 使用多媒體
古詩當中往往充滿詩情畫意,人們也可以將古詩看作是故事或者一幅畫。幫助學生充分領悟古詩當中的意境,就是使學生通過作者所描繪的鮮活畫面在想象基礎上來感受其所要表達的情感。因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幫助學生進入到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當中,進而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一些古詩其時代背景以及所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差距較大,因而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以及音樂等多媒體來具體化以及形象化古詩所要表達的內容,使學生身臨其境,進而更為深刻的理解古詩當中所蘊含的詩情畫意。例如,將講授《廬山瀑布》這一古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感受廬山實際的動態畫面,與此同時講解詩句的含義,進而幫助學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古詩,感受大自然的美感。
2.3 指導感情朗誦
古詩不僅具有較強的節奏性,同時具備優美的韻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因而,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堅持“以讀為本”,將傳統教育的優秀經驗以及現代教學理論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感悟以及體驗古詩。朗讀指導就是采取一定的手段使學生真正掌握感情朗讀所需要地方法以及技巧。首先,要幫助學生確定感情基調,接著幫助其處理重音以及節奏。在學生對古詩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指導其進行反復朗讀。
2.4 拓展延伸
在對語文這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可以僅僅局限于課堂以及課本知識,而是需要學生進行自學求知。在對一首古詩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其自身的經歷以及思想感情等各種寫作背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努力尋找知識生成以及拓展方面的空白,進而幫助學生打開其思維空間。例如,在對《草》這一古詩進行講授過程中,“枯”以及“榮”兩個字是其中的難點,教師可以從一年有四個季節這一基本常識著手,首先讓學生采用簡筆畫描繪出各個季節小草的實際形象,同時采用自己的語言將各個季節小草的實際特點講解出來,接著教師可以在黑板上通過一條線對四季進行有效劃分,將其分為春夏以及秋冬兩個不同的時段,接著邀請學生采用詩中的某一個字來對各個時段小草的實際特點進行概括。在這樣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是結合學生過去的知識經驗,對學生進行巧妙而有效的引導,從而實現自身生活以及詩意、詩境的有效對接,進而幫助學生準確的掌握“枯”以及“榮”的意思,理解整句詩的意境,對文字所傳達的意蘊有所體會。此外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自由上臺來介紹其對“春風吹又生”的理解。通過這種充滿生機并且活躍的自主學習,學生不僅充分理解了詩意,同時對小草的欣欣向榮有所感受。
2.5 讓學生講故事
古詩語言較為凝練,并不能夠像散文一樣可以進行細細的表述,但是其存在無限的張力,可以為讀者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將想象的結果編程故事為同學講述出來,進而充分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在對學生講述《別董大》這一古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編制故事來講述,進而幫助學生深刻體會詩中所表達出的喜悅情感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在培養學生說話表述能力的同時使其具備更為強烈的愛國精神。
3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作為接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對其進行古詩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而教師必須給于其足夠的重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運用教學情境、使用多媒體、指導感情朗讀、進行拓展延伸以及讓學生講故事等多種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調動學生古詩學習的參與感,進而提高古詩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耀輝. 關于小學語文詩文教學的思考[J]. 學周刊, 2016, (3): 155.
[2] 陽振林.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率[J]. 內蒙古教育, 2016, (11): 23.
[3] 王立剛. 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策略探析[J]. 中國校外教育, 2018, (4): 124.
[4] 常蘭香.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率[J]. 學周刊, 2016, (2): 145.
[5] 韓世媛.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新探[J]. 語文教學通訊, 2017, 946(6):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