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俊
[摘 要] 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現實生活為農村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基本的條件,鄉村幼兒園應以鄉村環境為依托,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各種鄉土資源,建構“自然生活”課程,致力于培養求真、向善、至美的鄉村兒童。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鄉村幼兒園應著力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和鄉土資源利用能力,以戶外環境和室內環境創設為抓手,因地制宜地開發符合幼兒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的各項活動,保證“自然生活”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關鍵詞] 農村教育;鄉村幼兒園;園本課程
鄉村因其生活方式天然地呈現出自然的特征而成為幼兒成長的沃土,在鄉村場域中,大自然是幼兒天然的游樂場,生活是幼兒成長與發展的現實載體。幼兒的成長有其內在的自然規律,對幼兒的教育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內在規律所蘊含的意義并把握其特點。“自然生活”課程是基于對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認識而建構起來的,它充分考慮了自然環境與現實生活的兒童發展與教育功能。但由于現實生活是人為的產物,作為幼兒教育的場域與條件,它并不必然與幼兒的自然成長保持一致,因此,基于現實生活的幼兒教育又必須充分審視和把握幼兒成長的內在規律。[1]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的建構是以促進幼兒自然發展為目標,經過對自然資源和現實生活的改造和利用,將自然與生活進行有效的整合和構造,使其成為促進鄉村幼兒和鄉村幼兒園教育發展的重要載體。
一、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內涵
(一)“自然生活”課程的思想基礎
與人為構造空間的城市相比,鄉村因其與大自然保持高度的關聯,從而保留了更多的自然空間和氛圍。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首先是作為自然的存在并內在地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尤其是個體在幼兒階段表現出更多的自然屬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鄉村是更適合兒童發展的場域,但鄉村教育并沒有充分地體現出這一特點。一方面,鄉村幼兒園教育的理念、目標及其課程體系日趨城市化;另外一方面,鄉村幼兒園缺乏對自然及自然教育的認識和理解,雖身處自然卻向往城市,缺乏開發鄉村教育資源的自覺意識和能力。
作為“自然生活”課程思想基礎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具有悠久的傳統。亞里士多德曾提出“效法自然”的概念,強調人的教育要與人的自然發展相適應,他認為人的成長進程的順序依次是軀體、非理性靈魂和理性靈魂。[2]這一理念強調的就是人的發展要遵循生命發展的自然進程,首先是要關注人的身體和感知覺,并在此基礎上培養人的理性精神。夸美紐斯同樣認為教育要適應自然,并提出教育應模仿自然,要依據幼兒的天性、年齡、能力進行教育。[3]而盧梭則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的思想,他明確提出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天性,要培養“自然人”,[4]提出要將兒童教育的“場”放在鄉村進行。從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傳統來看,自然主義教育主張教育要遵循人的天性,具體到兒童教育就是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天性和自然發展規律。[5]與此同時,教育必須注意個體發展的階段性,兒童就是兒童,必須按照兒童的方式來對待兒童。
(二)“自然生活”課程的內涵
“自然生活”這一概念出自于19世紀美國自然主義作家梭羅,他的自然生活觀強調人們應該尊重自然生態、保留鄉村生活,生態環境和鄉村自然生活能夠給予人們一種真正的精神快樂和健康保障。[6]基于自然主義思想而建構的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強調兒童成長及其外在環境都應因循自然,且作為兒童成長的現實基礎,幼兒的生活也必須充分考慮個體成長的自然維度。換言之,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既考慮了幼兒成長的目的性和規律性,還考慮了幼兒成長的現實性。這就意味著,“自然生活”不僅僅是一種課程理念,它還是幼兒園的課程來源和課程表現形態。自然與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源頭活水,也是幼兒成長的土壤和依托,“自然生活”課程強調幼兒園教育與課程應該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游戲;主張教育應該以人為本,順天致性,尊重幼兒的生命體征和心理需求;主張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內容、適切的教育方式和適宜的成長生態環境。因此,“自然生活”課程是一種基于鄉村幼兒生長環境,尊重鄉村幼兒的自然天性和生活經驗,滿足鄉村幼兒興趣和發展需要的充滿童真、野趣的幼兒園課程。
(三)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的理念
“自然生活”課程通過踐行“求真、向善、至美”的教育理念,引導幼兒把真善美內化為自身的品格和行為,以養成他們積極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去面對生活和社會。“求真”是指“自然生活”課程要體現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游戲的本質屬性,倡導在自然和生活中尋找教育資源,用自然和生活資源來構建課程內容,為幼兒創設自然化、生活化的課程情境。“向善”是指“自然生活”課程要發掘人性之本善,課程的內容、組織和實施、評價等都要能夠培養幼兒的德性,能夠促使幼兒建立起自尊與自信,能夠學會尊重和關愛他人,能夠用一顆善良的心去接納身邊事物。“至美”是指課程應該遵循教育的內在規律和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將幼兒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的教育價值
(一)有利于促進幼兒的自然與和諧發展
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強調幼兒教育的自然性和生活性。在這一理念的統攝下,課程呈現出多元、生活、游戲、開放、自主、自由和愉悅等特點,這一課程契合了幼兒成長的自然性和生活性。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要求擺脫原來照搬照抄的束縛,強調從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取教學內容;強調改變以往課堂學習的“小學化”傾向,尊重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學習特點,通過游戲和生活教育實現知識、經驗的整合;強調改變過去由教師主宰游戲和教學過程的局面,充分發揮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打破因幼兒被動參與而情緒低落的教育氛圍,增強游戲內容的趣味性、探究性、新奇性和自主性,讓幼兒充分享受游戲過程的愉悅。正是因為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具有上述高度尊重幼兒的生命天性和心理需求的特征,它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游戲欲望和好奇心理,[7]使幼兒在教師的鼓勵、支持、引導和幫助下能夠獲得自然與和諧的發展。
(二)有利于鄉村幼兒園教育自然資源的開發與整合
農村的生活方式具有鮮明的自然性特征,[8]這構成了鄉村幼兒“自然生活”課程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農村的自然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自然生活”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能有效提高鄉村幼兒園教師對鄉村自然和生活教育的理解及其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鄉村自然資源的能力,有利于促進鄉村幼兒園自然教育資源的整合。幼兒園通過助教活動、親子活動、家長義工、家園合作等方式讓家長參與到“自然生活”課程的實施過程,這既讓家長了解了幼兒園課程的理念,又逐步樹立了他們科學的幼兒教育觀念。“自然生活”課程注重利用和整合社會、幼兒園和家庭等各項資源,讓課程以一種更為全面和有機的方式來支持幼兒的自然成長。
三、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實踐
(一)建構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的目標
“自然生活”課程以“求真、向善、至美”為課程理念,與之相對應,課程的目標就是要培養“求真、向善、至美”的兒童。“求真”意味著要促使幼兒去親身體驗和探究,要建立起幼兒認知與外在世界的有機聯系;“向善”意味著要使幼兒學會自信和自尊,學會交往并發展相應的道德品質;“至美”意味著要使幼兒去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和創造美。
“自然生活”課程的“求真”致力于為幼兒創造機會讓他們去觀察真實的生活世界,讓他們萌發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愿意探求其中的奧秘;[9]致力于支持幼兒去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運用一定的方式解決問題;致力于促進幼兒去感受生活中數與量的關系,善于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發展求真精神。
“自然生活”課程的“向善”致力于促進幼兒去認識自我并建立自尊與自信;致力于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讓幼兒學會關心他人并與周邊的人友好相處;致力于促使幼兒在與周圍的人、事、物的互動與交往過程中學會接納與認同他人,并建立起群體歸屬感;致力于養成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促使他們發展相應的規則意識和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
“自然生活”課程的“至美”致力于推動幼兒去觀察身邊的生活,使他們在發現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美好的過程中豐富對美的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學會欣賞美;[10]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對美的認識與感受,支持他們用富有創造力的方式來表現美。
“求真”“向善”“至美”這三個目標是相互聯系的。當幼兒學會了體驗和探究真理,且明白事物之間關系的時候,他們才具備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當幼兒獲得了自信并學會交往且具備一定道德規范的時候,他們才具備了表達美和創造美的前提。一個人只有具備真與善的品質時,才能稱之為美的人。
(二)營造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實施環境
首先,營造符合鄉村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環境。鄉村幼兒園身處大自然,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家長、教師和周遭村民的資源來構建幼兒園的自然環境,[11]以戶外環境和室內環境創設為抓手,讓環境成為“自然生活”課程實施的重要部分。戶外環境創設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的自然條件,開辟探索區、沙水區、建構區、藝術區、表演區、運動區、飼養區、種植區、交通區、挑戰區等游戲區域;室內環境除班級游戲區域外,可以建設烹飪館、木工坊、創意工坊、科學館、親子繪本館等場館或功能室。這些區域和場館的創設要充分考慮鄉村的地方特色,要從幼兒生活的日常環境中取材,使室內外環境的創設能充分滿足幼兒學習探索需要。[12]
其次,開發和開展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鄉村幼兒園天然地具有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各種屬性,[13]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符合幼兒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的各項活動。[14]具體而言,幼兒園可以結合當地的生活習俗充分挖掘當地的民風民俗、語言習慣和節假日等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課程。除此之外,幼兒園還可考慮地方生產活動,結合當地工農業、服務業等生產活動選擇適合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內容,由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課程目標加工改造成相應的教學活動。
(三)培養實施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的教師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得城市文化的中心地位愈益彰顯,這種價值取向也深刻地影響著鄉村幼兒園教育的實踐。體現在鄉村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層面,就是鄉村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和培訓的價值取向、內容、方式都向城市看齊,忽視了鄉村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形態所具有的特殊性。事實上,個體的成長首先倚賴于其周遭的生活環境,日常生活為幼兒的學習與成長提供了初始的條件,且這些條件提供了幼兒成長所需要的安全感。[15]要實施鄉村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就必須培養能實施這一課程的教師,要從教師的理念入手,促使他們能認識到幼兒的成長與其周遭環境的內在關聯。在此基礎上,幼兒園要著力培養教師的課程開發和鄉土資源利用能力,使他們能因地制宜地組織教育活動,能通過對課程的開發不斷完善“自然生活”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斌,虞永平.基本立場的回歸與內在本質的高揚:改革開放40年我國學前教育觀念的流變[J].學前教育研究,2019(1):3-8.
[2]楊漢麟,周采.外國學前教育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34-35.
[3]劉黎明.論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演變及歷史貢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9):75-79.
[4]盧梭.愛彌爾[M].李平漚,譯.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78:72.
[5]李政濤.教育學的生命之維[J].教育研究,2004(5):1-4.
[6]劉黎明.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87.
[7]易健.人的詩化與自然人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19.
[8]王牧華,靳于樂.課程目標研究的生態主義解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3):32-36.
[9]路晨.學前自然主義課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165-166.
[10]崔建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兩種尺度”:自然生態規律與人的內在需求[J].理論學刊,2009(5):68-71.
[11]皮軍功.自然教育:農村幼兒教育的基本理念[J].學前教育研究,2012(11):17-19.
[12]劉曉東.論教育與天性[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69-75.
[13]李旭,趙芳妮.鄉村兒童生活世界認識路徑優化:現象學與童年社會學視角的融合[J].學前教育研究,2019(8):12-21.
[14]李姍澤,徐有翠,劉璐.民族地區鄉村幼兒園與社區的合作共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8(11):50-52.
[15]李紅婷.個體化社會下中國鄉村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J].學前教育研究,2013(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