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鷺鷥
美術課程屬于國家課程,其設置的目的是為了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藝術審美意識,獲得一些美術繪畫技能,引導學生參與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西方藝術的交流,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最終形成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實現學生的個性形成和自我的全面發展。而美術課程是如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通過什么途徑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呢?在此,我有以下一些實際教學經驗:通過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
關鍵詞:小學教學 ?美術教學 ?學科融合
以小學三年級《會動的線條》一課為例。這一課是通過觀察、感受、了解哪類線條能表現出造型動感,教師以圖片的形式,展現線條的動感,培養學生線條造型能力、感知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我使用到了幾張圖片,山體的切面圖片、港珠澳大橋的俯視圖、一張通過延時攝影技術拍出的光影圖片。從這三張圖片中又拓展出學科融合的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一、與地理課程的融合。
山體的切面圖片,能直觀的讓學生看見不同層的沉積物,因地殼板塊受力擠壓形成的高低起伏,美妙的切面線條。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欣賞線條的過程中,不免會問神奇的大自然是如何形成這樣的自然現象。因為他們還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地理課程。既然學生問到,那么教師就一定要及時對他們的追問作出有效解釋,這就是自然而然衍生出的課程融合。
在山體切面的線條欣賞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造山運動”、“板塊擠壓”等自然現象。什么是“造山運動”?或者說這樣的山體是怎么形成的?“板塊擠壓”是什么意思?
二、與數學課程的融合。
港珠澳大橋俯視圖,整座橋從空中俯瞰下去,就是一條優美的流暢的長線條,這一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人的驕傲,融匯了中國橋梁工程師的眾多史無前例的創新,串聯起了香港、珠海、澳門三地,讓今人不再重復古人的“零丁洋里嘆零丁”的望而卻步。它的順利建成,讓許多原本對中國此舉抱著唏噓態度的外國人再次瞠目結舌,驚嘆不已,豎起大拇指稱贊中國“基建狂魔”的橋梁建筑世界領軍地位的實力。何為緣故?只因為一組組原本在橋梁界中從未出現過的數據,這一座橋刷新了歷史記錄。
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里程最長的跨海大橋,總程約55KM。世界設計使用壽命最長120年的大橋。世界上最長的15KM全鋼結構鋼箱梁鋼鐵大橋。世界上最長的6.7KM海底沉管隧道。720多億元世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400多項科學專利,破世界記錄。這一組組之最的數據讓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并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55km”、“120年”、“15km”、“6.7km”、“720億”“400項”。千米是什么概念?年是什么概念?億是多少?在這堂課上,教師需要給學生作出數學上的換算,諸如以下:“1km=1000m=10000dm=100000cm=1000000mm”、“1年=12個月=365天”、“一億=10個一千萬=100個一百萬=1000個10萬=10000個一萬=100000個一千=1000000個一百=10000000個一十”,又如“55km相當于137.5個我們沱江路小學的運動場跑道”、“120年相當于我們讀20次小學使用的年數”、“720億元錢相當于全世界約76億人口,每個人拿約9.5元錢出來,放到一起的總合”。用符合學生在這一階段實際學情的換算,引導他們充分感受港珠澳大橋的世界魅力。
三、與攝影課程的融合。
延時攝影技術拍出的光影圖片或視頻,畫面具有強烈的線條感,線條多呈流線型。例如過年過節玩耍的燃放的煙花、夜晚馬路上運動的車和人流、北極的極光等等場景,通過延時攝影技術呈現出我們現在看見的具有美妙線條感的畫面。學生一定會好奇,什么是延時攝影技術?怎么拍攝延時攝影照片?我可以在校園里或者生活的哪些場景中拍出好看的流線延時攝影圖片或視頻?看著他們好奇的目光,聽著一個個追問,教師會忽視這些渴望新知的孩子們的舉動嗎?不會!既然不會,那我們在美術課上再拓展學習一下攝影課程。
從實際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教師講解地理知識、數學知識、攝影知識都不是強行將各類課程帶入美術課堂,而是順理成章的進行學科間的融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學習,教師實現本堂課的美術教學標。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項具有綜合性的活動,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參與,來幫助他們理解新知,單靠一門學科的知識是很難解決美術課堂新知的。反言之,美術課程內容也同樣會在其余學科中出現,作為其它學科的輔助或穿插教學內容,例如:語文讀寫繪課程中的寫繪過程、數學中畫一個幾何體、英語的聽力部分相應答案的圖案涂色、體育的各類運動隊伍隊標設計、音樂課上對校園藝術節中的紙裝服裝秀的設計、創客課程中的模具制作、計算機課程中的電腦繪畫等等。以至于2019年高考數學試卷中的求《斷臂維納斯》的身高,無處不體現著美術學科知識,彰顯著學科間的巧妙融合。
但學科融合并不是要教師生拉硬拽的將課程融合,而是在課程教學需要的情況下,以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實現具體目標為前提,切實發揮不同學科資源的效能和作用。不是為了融合而融合,是因為基于一定教學需要進行的有效鏈接,對科學界限進行模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對跨學科知識似乎只是信手拈來,帶入得悄無聲息,但又恰到好處,并不喧賓奪主。作為美術教師,若要進行學科融合,既要不局限于提高本學科專業素養,又要廣泛涉獵不同門類的學科知識,更要在認知事物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學科融合的嘗試和探索,督促自己和學生應用不同門類的學科知識去思考、解決問題,不斷培養學科融合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為此,我們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高萍萍. 學科融合背景下中小學美術課程綜合探索課型研究[J]. 文學教育:中, 2017(2):168-168.
[2]丁茹. 在學科綜合中拓展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美術學科不同學習領域綜合的探索[J]. 畫刊(學校藝術教育), 2013(3):22-23.
[3]胡琳.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美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探索[J]. 新課程學習(上), 201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