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松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高效運用,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教育方法的結合運用,而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概念,是在現代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指導下,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視訊、動畫等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使課堂教學過程動態化、情境化、具體化,形成聲、像、圖、文過程并茂的多媒體教學系統。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多媒體;高效運用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小學數學必須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而多媒體正是這樣一座橋梁。直觀展示教學過程,可以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富有動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將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小學生智力的開發,有利于小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小學生獲得信息進行思考活動,有利于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
1.再現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教學功能,以直觀、動態、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創設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和創造的視聽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饒有興趣地觀看生動畫面的同時,漸入佳境,在愉悅的氛圍中享受數學思維的快樂。
如: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先用多媒體演示“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3個桃子平均分給8個猴子,每個猴子得到這些桃子的3/8,小猴子們都不滿意,猴王把這些桃子平均分給10個猴子,每個猴子得到這些桃子的3/10,小猴子們都高興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大家說誰笑得更聰明呢?從而導入新課《分數的大小比較》。這樣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發了學習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創設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反映,思維的創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維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來輔助,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更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一重點,先在電腦上畫一個圓,接著把這個圓分割成若干份,然后通過動畫過程把這若干份交替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并最后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圓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發現了什么?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么有關?從而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借助計算機無聲但有效地傳遞了教學教育,將不易表述學生又難于理解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數學能力上樹立自信心,深入探索數學王國的奧秘。
3.化靜為動,構建數學知識模型
3.1.觀察動態畫面,激發學習興趣
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剌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把這些圖制成動畫課件,充分利用它的形、聲、色、動、靜等功能,使靜態的畫面動態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死”的東西“活”起來,渲染氣氛,創設學習情景。
例如:教學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材中的方法是將圓柱垂直縱切分割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長方體,從而得出圓柱體積公式的。教材中所描述的過程非常抽象,如利用多媒體動畫播放教材上的方法,演示切拼過程,學生就能感受到直觀形象,記憶深刻,理解透徹。
3.2.圖、文、聲、像并茂,降低想象困難
應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運用其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以解釋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計算機課件的點、線等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來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拼合等一系列過程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些知識。通過這樣的動態顯示,將那些靜止的事物活了起來,化靜為動,使學生獲得正確、清晰的理念。
3.3.模擬操作演示,促進思維深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在現在的許多教學中沒有大量的時間、財力、物力讓學生來運用現實中的生活材料,于是很多時候不能夠使理論與現實相接合。
比如,在《相遇問題》中,用速度和乘以兩物體共同行的時間,求路程和比較抽象,學生難于接受,于是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4分鐘相遇的畫面;然后用線段圖表示兩人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并把它們合并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鐘,有4個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借助計算機所顯示的圖像,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于學生面前。而這種傳遞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啟發性,使學生絲毫感覺不到由于思維產生障礙可能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反而卻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輕松快樂。
4.創新訓練方式,實現精講多練
傳統練習的方法,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教師的直接刺激下作出一定的反應,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能照顧到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利用多媒體技術編寫的系列有針對性的練習,其練習效果非常之好,具有傳統練習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
如:學生在練習時,如果選擇了正確答案,顯示屏上就會有可愛的小人出現,并伴隨著聲音:“你真棒!”、“你真聰明!”這些表揚讓學生感覺到成就感;即使算錯了得數也沒有關系,顯示屏上會出現一些鼓勵性的語句,讓學生不灰心,繼續努力。這樣,既使學生身在“題海”,而依然感覺“海中的世界真精彩!又如在練習中編各種選擇題、填空題、是非題等,用學生喜愛的過關游戲的形式,由軟件來判斷學生解答的正確與否,學生回答正確,計算機馬上會表揚你,來一聲“棒極了!”“真聰明!”或是給你獻上一束鮮花,學生看了聽了自然高興,興趣盎然。如果有學生回答錯了,計算機會在屏幕上顯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樂,啟發學生認真動腦。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適當地指引和幫助,而學生在這種人機挑戰、激烈競爭的氛圍中漸漸養成不服輸、敢于向困難挑戰的好習慣。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有利于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能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桑運生、陳士釗,淺談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3.
[2]黃少榮,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
[3]梁月華著,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育信息技術,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