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摘 要]中美貿易戰的加劇,從宏觀層面來看,導致我國經濟外部風險加大,作為社會基礎建設的公立醫院也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確保醫院健康有序的發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中美貿易戰下市級公立醫院的生存現狀,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了一系列的探討,力求在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尋找到新的發展時機和更加適合市級公立醫院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 市級公立醫院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志碼:A
中美貿易大戰從宏觀經濟層面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經濟的外部風險和下行壓力,對醫療行業的沖擊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目前,公立醫院的改革正進入深水區,隨著國家一系列的政策調控,取消藥品加成、取消耗材加成、實行分級診療、實行三醫聯動機制、允許社會資本入駐醫院,民營醫院風生水起……在醫療行業出現劇烈震動而重新洗牌的背景下,市級公立醫院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應該何去何從,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市級公立醫院的生存現狀
隨著國家陸續出臺限制公立醫院舉債經營、大規模擴張的政策,公立醫院已經由外延式擴張型的發展向內涵式效益質量型的發展轉換。收入渠道由醫療服務收入、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償收入變為醫療服務收入、政府補償收入和社會性其他收入渠道。醫院面臨著政府補償機制不到位、醫保總額控制、多元化醫療行業格局等窘況[1]。
(一)提高醫療服務收入的尷尬
某三甲市級醫院占地130畝,建筑面積8萬余平方米, 總資產7億余元,開放床位2 150張。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一年的收入減少5 000多萬元。目前,醫院仍然沿用當地2004年版的《醫療服務收費政策》,并未像社會所宣傳的那樣通過提高醫療服務收費價格來抵消取消藥品加成帶來的補償。10幾年前的收費測算依據并未因為醫院引進人才、購置大型設備、改善就醫環境等巨大投入而進行調整,與醫護人員的價值付出嚴重不成正比。例如:一次小換藥收費9元,一次中換藥17元,一次大換藥27元,其中的技術含量和風險程度還不及理發店洗吹頭一次32元的價值體現。作為市級醫院還可以通過解決疑難雜癥,提升三、四級手術等多種手段和渠道進行影響對沖,而縣以下的公立醫院則不排除逼迫采取分解收費、過度收費等不正當手段促進醫療收入增長。
(二)在堅持公益性中艱難負債求生
公立醫院的最大特征就是公益性,即非營利性,以保障群眾生命健康為己任的社會公益事業單位。某省精神衛生中心承擔著全省精神醫學的醫、教、研、防工作,承擔著覆蓋全省的精神網絡建設、對口扶貧醫療、社區衛生和醫療應急救援等一系列的社會公益事務。但醫院畢竟是生存于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引進學科技術帶頭人、引入高精尖的設備、營造舒適溫馨的就醫氛圍、留住員工躁動的心,這一切都需要按市場規律來解決[2]。而醫院往往入不敷出、資金捉襟見肘,這種情況下怎么辦?
醫院只有頻頻舉債,同時不斷擴張規模,銀行貸款通常是公立醫院融資的主要渠道。國際資金管理的警絨線是資產負債率不超過50%,而實際上許多公立醫院都突破了這一紅線,70%多的負債率也是常見的[3]。這樣就導致醫院一半是在為銀行打工,而醫院要發展又不得不利用負債這一杠桿。如果取消耗材加成,醫院的運營會更加雪上加霜、如履薄冰。
在國家倡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的大政方針政策下,在大型三甲醫院紛紛取消門診,將重心轉向危急重癥、疑難雜癥等診治能力提升領域和科研研發領域的形勢下,市級公立醫院仿佛游離在夾縫中的“夾心餅干”,只得積極聯合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機構,形成醫療聯合體或加快托管一些小型醫院,以實現市場份額的占有[4]。
(三)公立醫院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是在現有體制下,公立醫院未完全實行管辦分離,因此受到的限制也是方方面面的,太多的規章制度使其發展束手束腳;二是隨著醫藥體制改革的深入,醫院的管理正在由技術型人才向專業化人才過渡,法人治理結構、職業院長、托管模式、區域聯盟、醫生集團化經營等應運而生,原有粗放式的管理已不能適應發展。
二、市級公立醫院未來發展分析
民營醫院以勢如破竹的聲勢,不可阻擋地力求在醫療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據網上資料顯示,民營醫院的數量逐年遞增,超過公立醫院;民營醫院中婦產生殖(科)專科醫院位居首位,遠遠超過其他專科醫院。主要是隨著人們的消費理念轉變及二孩政策放開,高端舒適的就醫環境能滿足大多數特定人群的需求,因此未來民營醫院的發展是強勁的、有潛力的,民營、外資、合資等社會力量辦醫會迎來春天[5]。
市級公立醫院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必須打造核心競爭力,從學科建設、人才建設、信息建設三個途徑“三管齊下”,構建定位明確、分工明確、效率較高、值得信賴的公立醫院體系,以提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醫療服務。
在醫療衛生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衛生系統內部消化出現的自身問題,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內引入社會資本,采用靈活有序的經營模式,向社會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
三、以某醫院為案例,進行SWOT矩陣分析
某市級三甲醫院,有員工近2 000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導師10名,省市學科帶頭人、拔尖人才60多名,具有碩博士學位人員144名,擁有正高職稱人員43名、副高職稱157名、中級職稱298名,擔任國家級、省市級專業委員會職務人員200多人。醫院的戰略目標是:建成西部技術一流、服務一流、環境一流的大型現代化綜合醫院[6]。
(一)優勢(Strengths)
一是作為市級直屬醫院,學科優勢比較突出,醫院科室門類較齊全,擁有省甲級、乙級重點學科,省市甲級重點專科,質控中心若干個。尤其是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呼吸內科等專業,其醫療水平和診療技術市內外都無法比擬,個別學科甚至享譽省內外。
二是醫院擁有日臻完善的設備設施:德國西門子3.0T超導磁共振、頭部伽馬刀、西門子64排128層 4D螺旋CT、飛秒激光近視手術治療系統、美國瓦里安醫用直線加速器及IGRT圖像引導下的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設備、大型數字平板減影血管造影機(DSA)、準分子激光治療系統、全數字化彩色超聲診斷系統、奧林巴斯AU2700全自動生化儀、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系統等大型高精設備百余臺件。
三是扎實推進“高、新、特、急、重”項目,新開展或集智攻克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引入新技術、新項目。例如:神經外科復雜動脈瘤介入術、動脈瘤開顱夾閉術、微血管減壓手術、顱內動脈瘤的支架輔助栓塞治療技術,眼科白內障超聲乳化多焦人工晶體植入術,胸外科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腔內修復術,耳鼻喉科3D打印機輔助上頜骨腺樣囊性癌切除修復手術,產科腹主動脈球囊臨時阻斷術治療兇險性前置胎盤的術中出血。
最后,醫院在60多年的風雨發展中,以精湛的技術、良好的口碑和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多次完成緊急救援任務贏得群眾的認可,塑造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二)劣勢(Weakness)
一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不夠。醫院學科發展不平衡,拳頭科室不夠多,急、危、重、疑、難、雜和罕見病的救治方面還需要不斷突破,話語權還需要提升,還需要更多的學科帶頭人及核心的高精技術涌現,差異化的服務效益凸顯不夠。
二是醫院的財務杠桿達到警戒點,表1是該醫院近幾年的資產負債情況。

沉重的債務負擔,迫使醫院必須靠創收來維持自身的生存、運行和發展,勢必會削弱公益性而增加營利性,追求經濟效益而淡化社會效益。
三是醫院的收支結構不盡合理。在取消藥品加成的情況下,公立醫院的藥占比不超過30%,耗占比一般維持在15%左右,人員經費在38%左右,剩余不到20%左右的資金需要進行基礎設施改善、高精設備投入、高端人才引進、科研教學、新業務新技術支等,確實顯得杯水車薪。
四是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當前發展所需。歷史原因造成現有的建筑規模體量較小,缺乏系統、科學的醫院修建性總體規劃,同時,新建房屋受制于建筑相關的法規、醫學流程的規范等因素;改建的房屋受除了上述因素影響,還會受原有建筑的結構、給排水設施等的影響,導致客觀上醫療工作流程線路不盡合理,無法滿足臨床科室需求。
五是國有性質、公立體制導致醫院的行政后勤部門機構臃腫、隊伍龐大,人人都捧著“鐵飯碗”得過且過,幾乎大鍋飯的薪酬分配體制導致人才激勵機制薄弱,工作效率低下,責任心欠缺,從而鋪張浪費現象嚴重。
(三)機遇(Opportunities)
挑戰與機會總是并存的,在新醫改背景下,醫院多科聯動開拓市場取得一定實效。通過“醫聯體建設”“科科聯盟”“科院聯盟”“家庭醫生簽約”,院領導負責分片聯絡對接和“送健康六進”“心理健康列車”“共建健康社區”等活動為載體,進機關、進企業、進高校、進社區、進街道、進鄉鎮,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宣傳拓展,贏得了很多的“回頭客”,該醫院全年累計服務院內病人之外的群眾達3.3萬人次,完成雙向轉診6 073人次,家庭醫生簽約近萬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四)外部威脅(Threats)
第一,同行競爭。市內規模相當的醫院有四家,形成四足鼎立的局面,除了排頭兵的醫院總體實力遙遙領先外,其余三家醫院的門急診量、入出院人次、手術人次等都勢均力敵[7]。在該市530萬人口的市場中,醫院與醫院之間的優質資源爭奪越來越激烈。
第二,市內的民營醫院也成功搶得一席之地。某民營的眼科醫院業務占據該市眼科疾病市場的半壁江山;某私營的口腔醫院也異軍突起;還有林林總總的區級醫院都各有特色,尤其是市內某區下屬的骨科醫院,在骨科領域已然是行業方面的翹楚,數量與質量都在飛躍式增長與發展。
第三,省級大醫院的虹吸資源效應。哪怕是一個感冒,普通老百姓都覺得在全國綜合實力排名第二的華西醫院或省醫院就診要放心些,致使上級大型醫院長期掌控人、財、物、信息流等優質醫療資源。
第四,嚴峻的大環境。在多媒體和自媒體時代,來自于媒體和輿論的威脅將醫院與患者推向兩個對立面,影響公眾的認知,將醫院置于風口浪尖,造成醫患關系的緊張。常常醫院要傾注大量的心思和精力來處理一些危機事件。

第五,政策性壓力。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讓其回歸公益性和社會性。此外,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會影響醫院的收益,從而短期內會制約醫院的提升發展。
四、發展戰略分析
(1)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并與外部機會有機結合。醫院以輻射川西北的精神醫學和腦系專科為依托,著力學科內涵建設與人才梯隊搭建,以精神大樓和靜脈配置中心建設為支撐,以核醫學科成立和PET-CT引入為契機,以醫養結合為方向,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趨勢下,大力拓展“康養”產業和健康保健產業,以造血和輸血方式建設人才隊伍,向高精尖醫學領域進軍,打造醫院核心競爭力。
(2)在“全民健康”大背景下,醫院繼續構建密切合作型醫聯體、加強與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聯盟,繼續推廣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大“六進”活動力度,不斷拓展急、危、重、疑、難、雜和罕見病人的來源,持續擴大醫院的社會影響力,切實將分級診療落地生根,積極變挑戰為機遇。
(3)轉變發展模式,由傳統的“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精準化”發展轉變,橫向資源配置優化、縱向分工合作明確。
(4)在中美貿易戰的嚴峻形勢下,財務管理上應重視成本控制戰略,通過流程優化、資源整合、收入結構調整、藥品耗材嚴格控制、運營成本控制,從而降低成本;隨著貿易戰的持續深入,進口設備的成本會增長攀升,如果有成熟的國產儀器能夠替代是可以考慮的。適度降低財務杠桿發揮的作用,將財務風險控制在安全警戒線內。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提升醫院的品牌價值、社會美譽度等無形資產。
(5)注重醫院文化建設,全院職工不僅要在醫院理念引導、制度建設、精神環境和行為規范等傳統方面積極主動而為,也要提升風險防范與危機應急處置能力。
(6)重視科教興院戰略,提升醫務人員科研意識,形成深厚的科研氛圍。積極爭取國家級、省級、市級繼續教育項目和大型學術交流活動,提升醫院影響力,使科教助力醫院發展。
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會導致未來中國市場國產替代進口,這勢必促進國內醫療行業突破醫療器械水平發展的瓶頸,深入臨床研究。新材料、新工藝等基礎學科,也結合AI等智能技術,加速迭代。
中美貿易戰中中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對沖或消除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貿易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是可控的;醫療行業也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帶來的負面影響,貿易戰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是有限的;而對于市級公立醫院的生存和發展,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目前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參考文獻:
[1]邢宗雯,王棟,鄭建中. SWOT分析視角下某三甲醫院發展戰略研究[J].衛生軟科學,2017(3):23- 25.
[2]蘇琬迪.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分析及政策建議[J].中國新通信,2019,21(13):231- 233.
[3]王達.論中美經濟關系“新范式”的意義、內涵與挑戰[J].東北亞論壇,2019,28(4):34- 46,127.
[4]許娟娟,庹兵兵,奈存劍,等.中美醫院信息化規劃與信息產品發展差異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9,39(3):64- 66.
[5]于志軍.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河北企業,2018(12):98- 99.
[6]俞萍萍,趙永亮.中美貿易戰本質、影響及對策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8(11):87- 89.
[7]張菊梅.中美公共衛生領域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的比較[J].社會科學家,2017(11):80-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