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華
摘要:隨著當前信息技術法飛速發展,教育技術的進步有力推動了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智慧課堂引導當前的數學教學,科學化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關注。教師結合長期的教學研究和分析,決定采用微課教學法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使學生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習。通過教師為學生創編的微課教學視頻,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增強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教師需將學習效率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期間,教師應當重點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微課視頻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對應的教學情境,并為其布置詳細的學習任務。同時結合預設的教學目標,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最后,教師采用微課教學法,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內容,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一、創設教學情境,布置詳細學習任務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當重點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理解能力。為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其中包含生活化的知識內容,增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水平。以及問題化的數學知識引導,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探究意識。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精心創編微課視頻內容,營造對應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通過對應的教學視頻引導,學生能夠結合視頻內容展開相應的知識學習,并按照教師的教學要求,及時完成教師創編的學習任務。教師采用微課視頻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不但簡單快捷,而且使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直接有效。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完全平方式”的知識內容時,便可以結合“數形結合”的思想,為學生創設對應的問題化教學情境。首先,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導學問題,在微課視頻中教師為學生展示一個邊長為a+b的正方形,而后在正方形內劃線將其分割成為邊長為a的正方形,邊長為b 的正方形以及兩個邊長分別為a、b的長方形。其次,教師結合相應的圖形引導學生分析大正方形的面積組成,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問題分析。最后,教師結合視頻的演示,使學生對“數形結合”條件下的圖形組合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相關數學知識的推論過程。
二、教學目標分析,增強學生知識認知
當學生逐漸熟悉微課教學法之后,教師需要在微課視頻中不斷添加數學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微課視頻,為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切實增強學生的數學知識整體性認知。結合微課視頻教學的有效應用,教師的數學教學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滿足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習需求。通過微課視頻的教學引導,學生能夠明確本階段的數學知識理解重點,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及時調整學習時間的側重,有效增強自己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相似三角形判定”的知識時,就可以使用微課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首先,教師需要研究考綱的要求,指導學生理清幾個判斷三角形相似的定理。通過動態化視頻的教學引導,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理解其判斷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其次,學生在學習該部分知識之前,需結合微課導學視頻進行預習分析,待到教師教學期間則重點學習自己認知不足的內容,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加直接有效。最后,教師結合微課教學,為學生全面總結對應的知識要點,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認知水平。通過教師實行微課教學法指導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更具體有針對性,同時有效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水平。
三、課后作業分層,提升數學學習效率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期間,需要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師看來,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為了能夠整體性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后作業進行系統性分析,全面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之后,需要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此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學習的能力不同,為此設計不同的數學作業。在此期間,教師需為學生創編相應的微課視頻,指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教師將對應的問題進行劃分,設計階梯難度的問題,用以指導學生不斷提升自己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生結合對應視頻資料的講解,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進行數學習題練習。通過這樣的教學任務設置,教師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以及對應的數學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微課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強化知識認知水平,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蔡澤慧.數學學習“微”“觀”奧妙——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微課輔助教學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106.
[2]操明剛.基于微課教學下的學生初中幾何直觀能力培養[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8(14):10-11+42.
[3]王友云.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2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