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勤娣
摘要:于小學生這一教學群體而言,他們更加傾向于將數學學習融入現實生活,而非通過機械地背誦和記憶來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與解題方法。新課程標準也強調: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去學習和理解知識。基于此,本文就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作以分析探討,旨在進一步深化數學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導入;問題;內容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為了讓學生從生活中發掘、感知和理解數學,在數學中體會生活的魅力,并最終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而對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科的契合點進行充分挖掘,以推動課堂導入生活化、問題設置生活化和教學內容生活化,從而達到強化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學生應用意識的目的,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端,它雖然所占時間很短,但卻在極大程度上關乎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并在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重要性的前提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體驗出發來對其進行精心設計,以此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能夠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索活動中。
在教學“圓的認識(一)”這部分內容之初,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之前我們先輕松一下做一做課間操怎樣?甩甩你的手臂(從前往后再換個方向)、轉轉你的腦袋、原地轉身等。這些的運動操你們發現了什么?我們在運動中可以產生圓,在生活中也有許多的圓,比如餐盤,電風扇、車輪等,為什么這些圓大小不一呢?由此引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數學知識。這樣,通過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圓,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便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基礎。
二、問題設置生活化——突破難點內容,加深理解認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問題,才會驅動學生展開學習與探索活動,進而才能為教師教學內容的講授提供前提。鑒于數學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和例題都比較抽象,且難以理解,如果直接將其引導給學生,就會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一定的阻礙。對此,教師不妨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聯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生活原型,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內容、加深學生理解認識的目的。
在教學“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為使學生化難為易地接受和理解數學知識,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化問題情境:“假如我們班有三名同學違反了學校規定,他們分別將小刀、零食和手機帶到了教室里。通過初步判斷,可以知道是甲同學、乙同學和丙同學所為。經過盤問,我們知道了小刀是甲同學帶來的,但是乙同學和丙同學都不承認自己偷帶了違紀物品到學校來。同學們,請問結果有幾種假設?每種假設的可能性是多少?”這樣,通過創設這一富有生活氣息的問題情境,不僅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而且還調動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
三、教學內容生活化——優化學習體驗,引起生活共鳴
學習,講究“身臨其境”。只有將教學內容置于一定的生活場景之中,才會喚醒學生原有的認知體驗,促使其更為深層次地理解和體會學習內容。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對課堂教學的內容及方法進行積極調整,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引起學生的生活共鳴,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運用一定的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以“ 百分數應用(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為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我結合之前學習的百分數的應用與學生平時與家長去銀行存錢的體驗,詢問學生平時父母給自己的零花錢、壓歲錢是如何管理的,存到銀行年利率是多少,利息是多少等等,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教育了學生如何合理安排零花錢、壓歲錢。此外,我還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了建國以來人民幣的演化史,以及人們進行商品交換的生活片段,以使學生體會不同歷史階段人民幣的演變歷程。如此,通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積極調整,不僅優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引起了學生的生活共鳴,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形成運用一定的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應盡早走出“教教材”的誤區,讓生活融入數學課堂,讓教學的各個環節彰顯生活氣息,以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得以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彰顯,從而促使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堂春.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266.
[2]丁桂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