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興
摘 要:滇黔桂邊區是祖國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滇黔桂邊游擊革命斗爭是黨和紅軍在滇黔桂邊革命根據地的探索和實踐,在三省區的群眾心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2014年中央開展滇黔桂邊革命游擊斗爭歷史資料補救工作后,才恢復了其應有的歷史地位和功績。本文以滇黔桂游擊斗爭的發展脈絡為基礎,從不同角度分析其革命斗爭的特點,挖掘其發展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滇黔桂邊;游擊斗爭;特點;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滇黔桂邊游擊隊,是20世紀30年代活躍在廣西、云南、貴州交界的一支紅軍隊伍。它是百色起義后播下的革命火種,是紅七軍的延續。
滇黔桂邊區革命斗爭活動,是在鄧小平領導紅軍主力北上后,右江革命根據地斗爭活動遭受重創走向喪失的危急時刻,以黃松堅為代表的一批原紅八軍、紅七軍領導骨干,冒著生命危險跳出包圍圈,在滇黔桂邊區開辟新的根據地繼續堅持紅色游擊的革命斗爭。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創建的以云南富寧為中心,包括廣西、貴州、云南三省的28個縣、壯、漢、瑤、苗、彝等民族聚居的根據地,是1934年后南方革命根據地大多喪失后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創建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也是西南地區堅持時間最長的革命根據地。
滇黔桂邊游擊斗爭的發展歷程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軍閥混戰。隨后,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相繼爆發,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由此形成。由于“左”傾錯誤指導,在紅七軍攻打大城市失利的情況下,主力部隊只得北上江西與中央紅軍匯合。紅七軍主力撤離右江根據地后,國民黨廣西當局調集重兵,對右江革命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圍剿,各級黨組織和革命政權遭受嚴重破壞,轟轟烈烈的右江革命陷入低潮。為保存有生力量,從1931年起,留守右江根據地堅持革命斗爭的紅七軍黨委先后派出紅軍干部,深入國民黨統治力量相對薄弱桂滇邊、黔桂邊開展革命活動。
1934年11月,黃松堅在云南富寧九弄多立寨召開中共滇黔桂邊區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宣布成立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委員會。同月,成立了邊區革命委員會、邊區勞農會和邊區勞農游擊隊第三聯隊,正式打出滇黔桂邊區的旗號,領導以云南富寧為中心,以黔桂邊和右江上、下游為主要活動地區,活動范圍達當時的3省28個縣廣大地區。紅軍游擊隊全盛時曾發展到革命武裝8000余人,是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的堅持在南方斗爭的一支重要的紅軍游擊隊。1836年5月,滕靜夫在富寧者蘭屯召開第二次黨代會,成立了中共滇黔桂邊區委員會并任書記,建立了6個大隊1500多人的邊區革命游擊隊。
西安事變發生后,由于中共桂西區特委負責人的右傾錯誤,滇黔桂邊區革命武裝2000多人接受國民黨改編,滇黔桂邊游擊隊和根據地就這樣輕易地被繳械肢解、瓦解葬送了。剩下的滕靜夫、黃舉平等少數人潛伏下來繼續開展隱蔽斗爭,將革命火種延續到全國解放。
滇黔桂邊區游擊革命斗爭的特點
(一)做好民族團結
毛主席曾說:“革命戰爭是人民的戰爭,是群眾的戰爭”。滇黔桂邊區之所以能在孤立無援的背景下堅持長時間的斗爭,就是因為在開展武裝斗爭、建立紅色政權中始終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力量。滇黔桂邊區聚居著壯、苗、瑤、彝、布衣、漢、侗、回、水、仡佬、毛南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到了當地人口的80%以上。因此,做好少數民族的統一戰線工作尤為重要。長期以來,反動統治歧視少數民族,導致相互仇殺。紅色根據地黨員以各種身份深入群眾中,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引導民族和諧、民族平等,在共產黨的旗幟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民族干部,共同開展民主革命斗爭。
(二)吸納團結力量
由于滇黔桂邊區地處山區,與中央取得聯系不易,得到中央的指導和支持更是非常困難。滇黔桂邊游擊隊在斗爭的過程,只能想法設法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開展斗爭,把一些少數民族的頭領、土司的武裝力量吸納為革命力量。如吸收了廣南縣牛滾塘苗族頭領王開洪、松樹塘苗族頭領王咪章的民族武裝,改為滇黔桂邊區勞農游擊隊第三聯獨立大隊;爭取了與黔桂軍閥有矛盾的國民黨黔軍西路縱隊司令、布依族人王海平及其武裝,并以其名義組建護商大隊,創辦兵工廠和小學等。
(三)宣傳教育工作到位
紅軍進入富寧后,就通過張貼標語、教唱革命歌曲、演講等多種形式對根據地廣大邊區軍民進行宣傳教育。同時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以喝雞血酒、結拜兄弟的方式,全面開展教育活動,喚醒民眾,讓他們認識到共產黨是為老百姓謀求幸福的領路人、開拓者,從而全心全意跟黨走,鬧革命。群眾自編的革命宣傳歌如“閻王殿上鬼吃鬼,州府縣衙人吃人;村莊天地被強占,錦繡山河遭蹂躪,工農兄弟齊趕鬼,田園財幣有收成”。宣傳工作在建立、鞏固、發展革命根據地中起了重要作用,不僅凝聚人心也提高了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戰斗力。
(四)民眾誓死擁護,犧牲巨大
為了掩護紅軍游擊斗爭,根據地的各族群眾同樣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以那能地區為例,敵人把26個村寨的300多名成年男人集中關押拷打,10多名赤衛隊員和紅軍家屬被吊死在大榕樹上。國民黨還對幫助游擊隊的群眾實行血腥鎮壓,無惡不作。在“白色恐怖”的形勢下,大多數群眾沒有被嚇倒,反而激起群眾更大的仇恨,甚至甘愿用鮮血來掩護紅軍游擊隊。為了解決游擊隊員的吃穿用等問題,有的群眾舉家籌集物資支援紅軍游擊隊。從1932年到1937年,據不完全統計,群眾共捐糧食70余萬斤,法幣三萬多元、肥豬200多頭,牛羊雞鴨不計其數。
滇黔桂邊區游擊革命斗爭的歷史意義
(一)壯大了黨員隊伍
在根據地的建設過程中,邊區黨委注重鍛煉新的黨員干部,積極組織成立黨組織。從1931年到1938年,前后8年的革命斗爭的時間里,先后建立和恢復中共基層支部以上至邊區一級黨組織44個,黨員600多人;建立、健全邊區縣以上革命委員會20個,人民武裝力量發展到8100余人。
(二)配合中央,留存有生力量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不得不進行長征,中共中央實際上也失去了對全國革命根據地的有效領導。紅軍長征經過云南的時候,正值國民黨聯合對富寧地區的紅軍進行聯合“會剿”,在戰略上配合了紅軍主力的長征,牽制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為紅軍主力實現戰略大轉移提供了支持與配合。
(三)打擊敵人反動統治
從1934年11月到1938年初,前后5年時間,紅軍游擊隊和邊區人民以弱小的兵力和劣勢的裝備,抗擊了國民黨軍隊的反復“清剿”和血腥鎮壓。在長期的艱苦斗爭中,紅軍游擊隊和革命群眾一起,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先后打破了敵人35次“圍剿”,抗擊了敵人近11萬人次的圍攻,殲敵3000余人,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四、結語
83年前,滇黔桂邊紅軍游擊隊在紅色土地上的不懈斗爭,給苦難深重的滇黔桂各族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我們應進一步總結歷史經驗,有效地發揮歷史文化在宣傳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投身到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蒲國方.滇黔桂邊風云錄[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云南省富寧縣編撰委員會.富寧縣志[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 中共廣西百色、河池、南寧地委黨史研究室.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 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4] 寧瑤. 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中心的游擊戰爭[J].廣西地方志.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