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曾經轟動一時的馬加爵事件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前部分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無法制觀念。因此,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特別是心理教育刻不容緩,,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當仁不讓地利用語文這片教學天地,大膽地探索、挖掘現行語文教材中精美文章的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的“意蘊層”,使學生獲得最高層次的審美享受,從而達到“塑魂”的目的。可以通過捕點剖析、情感熏陶、正反對比、形象類聚等手段對學生的靈魂加以塑造。
關鍵詞:審美;語文;教學;塑魂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結合,已有眾多的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悉心鉆研并有諸多的專論散見于報端。筆者曾做為一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語文界老前輩葉圣陶先生說的話時刻不敢忘:“作為一個教師,只把功課教好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本文就有關文道結合的方式方法等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給予闡述,見笑于方家。
1、捕點剖析
學習一篇課文,學生的情弦會不由自主地被撥動,而這種不自覺的東西,正是最寶貴的。倘若教師能夠在引導學生過程中捕捉到學生思想感情這一瞬間出現的微妙的共鳴點,讓學生去發現、去提煉蘊涵于其間的思維價值,那會產生巨大的“塑魂”效應,這個點必須能引起學生的某種心理變化,能夠誘發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產生外射;這個點可以是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一句話。比如我們引導學生學習冰心的《小桔燈》后,利用小姑娘這個美育形象的誘惑,捕捉學生感情的共鳴點,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去想象,去升華,起到共鳴的作用。且看我們捕捉的幾個“點”:
【一個標點】文中五次使用省略號,每次含義不同,引導學生著重體會前三次。同學們討論體味后明確,第一處,她搖搖頭說:“我正想問電話局……”這個省略號說明小姑娘本來要說的話,可是當她看到“我”為她找電話號碼時就沒再說下去。這里的省略號表現了小姑娘聰明、機警、鎮定,這種品質,正是我們當代中學生所要學習的。第二處,她回答:“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边@個省略號把小姑娘當時要說的話終于說出來的那種猶豫了片刻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來了。這里的省略號使小姑娘那種臨危不亂,體貼他人的品質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示,作為中學生應當學習這種品質。第三處,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這里的省略號說明小姑娘不愿說出心里話,因為她爸爸的失蹤很可能是被國民黨特務抓走的。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她不愿把父親被抓的事告訴一個自己還很不熟悉的人。這里的省略號使小姑娘鎮定、機智的性格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同時,爸爸被抓,小姑娘并沒大哭大叫,而是含蓄地回答:“爸爸到外面去了。”僅此一句,就表現小姑娘那種堅強樂觀的精神。
可見,文中的三處省略號,不是作為一種政治的說教硬塞給學生,它同小姑娘的美好形象,小姑娘的精神品質,一起注入了學生求知的心田,使學生受到了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精神的熏陶。
【一個詞語】文中用得精當的動詞、形容詞往往也會感染教育學生。
精當的動詞使學生受到感染。例如第7自然段中“只慢慢地從桔皮里掏出一瓣一瓣的桔瓣來,放在媽媽的枕邊”中的“掏”表現小姑娘怕把桔皮弄破,體現了心細、鎮定。第8自然段中的幾個動詞“拉”、“穿”、“挑”、“選”,第9自然段中的“畫”、“按”這幾個動詞表現了小姑娘做事的利落,對人體貼入微。通過對這幾個動詞的體會,許多學生受到了教育,懂得要體貼、理解、關心他人。
我們捕捉悟點,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自己思索,探究學習,得到感受。當學生致力于捕捉并剖析其中的思想光芒的時候,難道不是一種樂趣,一種崇尚的美感精神享受嗎?
2、情感熏陶
語文美育是依靠情感來打開欣賞者的心靈大門,而不是訴諸人的理智。所以如果能在導學中利用這種情感熏陶以塑魂,往往是以這種說教的方式難以企及的,我們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引導的:①正確把握情調。情調就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各種感情性質。如外國作家狄斯尼的《勇氣》中法國婦女兩次收留傘兵,丈夫被德國兵打死。她因為捍衛和平,那崇高的信仰而表現出的非凡的過人的勇氣,實則上充滿了悲壯,富有悲壯美。這樣正確引導學生把握情調,從而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一個人情緒體驗越豐富,他的精神世界就越充實,對生活也就越熱愛。②培養情操。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相結合起來的不易改變的心理狀態。語文美育中引導學生積累課文中人物的精神財富,如“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梅嶺三章》)的為革命犧牲的悲壯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鄧稼先》)的人生價值的真正體現;“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ā队械娜恕罚┡c敵人作不屈的斗爭,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精神;“驛路梨花處處開”(《驛路梨花》)助人為樂精神的發揚光大。這些人類許多世紀以來積淀起來的美質,就會慢慢地內變為學生心靈的寶貴財富,成為學生自己的審美素養,使學生自己也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3、正反對照
一切的價值都在比較中看出來。教師在導學過程中應從認識事物的個別特征入手,逐漸掌握事物之間的聯系,在比較對照中加深認識。根據學生思維的規律,他們對于審美客體的感知也總是從個別的、單一的對象開始的,因為在審美活動的初級階段,學生對形象的審美感受活動往往是個別的膚淺的。他們對一系列的美學范疇,如是與非、美與丑、義氣與正義、自尊與固執,對健康習慣與不良嗜好之間的區別往往混淆不清。因此,教師在導學中要把審美范圍擴大,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正反對照,使學生能夠比中悟正。例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智叟相互對照,《老楊同志》中老楊同志、閻恒元相互對照,就能夠增加學生愛憎分明的感情傾向,獲得更強的審美感受。《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警官前后六次對咬傷人的狗的態度變化相互比照,學生就會看出,他是一個趨炎附勢,阿諛奉迎,欺下媚上、出爾反爾的偽君子。學生在比照中悟出,一個人不應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對變色龍似的人物應加以憎惡?!敦垺分型ㄟ^對四只貓的不同態度,可以看出“我家”犯下的一個大錯,學生由此悟出一個深刻的哲理:在生活中,凡事不可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就難免謬誤,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進而加強自身思想品德的教育。由此可知,比照法不僅能夠加深認識,也能引起學生的感情傾向,肯定、贊賞、景仰美好的人和事,擯棄丑惡、卑劣、齷齪的人和事。
4、形象類聚
有時為了審美活動的深入,把不同課文中具有共同特質的形象聯系起來分析,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些形象的審美價值。比如《斑羚飛渡》歌頌了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心甘情愿的選擇了死亡的自我犧牲精神。文中的老斑羚為了保護小斑羚,不顧自己,依然犧牲生命,也體現了團結協作精神。我們類聚了《鶴群翔空》等課文中的形象,學生就能強烈的感受到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的大無畏“團隊精神”。
總之,在語文美育中,經常不斷地引導學生感美、賞美、析美,并逐步把文中形象的情感、意志、品質還原為學生的情感、意志、品質,那么學生的靈魂就會漸趨健康、美好、崇高。恰如芝蘭入室,則彌久而自芳。
參考文獻
[1]《語文美育心理研究》[M]彭華生、翟啟明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2]《美學原理》[M]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1
[3]《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周國韜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