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殷炯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鼓勵質疑,搭建平臺,轉變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要喚醒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僅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需要,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從思維分類的角度來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中國教育有一個傳統,就是讓學生更多地“接受”成人的觀點,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形成一種思維依賴,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來說,是有著非常大的弊端。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長期以來,讓學生“感”的機會多,讓學生“思”的機會少,“感”多而“思”少,學生非但沒有批判的機會,連思考的機會都不多。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習慣于接受,習慣于鑒賞,唯獨不習慣于審視、質疑、批判。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應然追求。只有通過批判性思維,學生的深度學習才能真正實現。
一、鼓勵質疑,喚醒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要喚醒學生的批判性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質疑,不輕信、不盲從,勇于向教材、向權威、向教者挑戰。語文教師,要做一個善于激發學生疑問的教師。一個善于激發學生疑問的教師,便能攪動課堂的一池春水。質疑,能喚醒學生的批判意識,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
比如在教學《牛郎織女》一課時,在學生認識到牛郎、織女從相遇、相知、相守再到相望的過程后,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牛郎織女的認識。有學生提出:“牛郎織女每年只有在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晚上在鵲橋相會,這樣還算是一家人嗎?這樣的生活還有意義、有價值嗎?”對于學生的質疑,我沒有給予正面回答,而是補充了北宋秦觀的詞《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秦觀的詞,對課文中牛郎、織女的感情進行深入分析、評價,這樣教學自然深化了學生對牛郎織女之間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的認知。再比如,有學生認為:“我覺得王母娘娘鐵面無私,因為天庭早有規定,人神不能來往,牛郎織女知法犯法。”對于學生的質疑、批判,我引導學生思考:天庭制度本身合理嗎?引導學生再來審視,從而讓學生更體認到牛郎織女的情感。從質疑到解惑,既讓學生深度理解了文本內容,深化了學生對文本主題的價值認知,又讓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意識得到了培養。
學生對文本的質疑,是對文本進行的細致入微的思考,是學生的文本思維從膚淺走向深刻、從感性走向理性的標志。從閱讀中的生疑、主動質疑,到最后的解疑、釋疑、答疑,學生的批判性意識得到了發展,批判性思維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轉變方式,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采用主動思辨的閱讀方式。思辨閱讀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能消除接受性閱讀的種種弊端。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和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思辨性閱讀,不斷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度,靈活學生思維的機敏度,從而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比如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我以“大黑騾子該不該犧牲”作為話題,引導學生聯系故事的發生背景進行思辨閱讀。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根據意見的不同,我將學生分成兩組展開小組辯論。學生辯論的氣氛是熱烈的,正方觀點認為:“大黑騾子為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不應該殺。難道一頭騾子就能挽救大家的性命,就能改變困境?”反方觀點認為:“盡管大黑騾子為革命作出了貢獻,但戰士的性命比大黑騾子的性命更寶貴。”在辯論中,學生對“為什么要殺大黑騾子?”“當時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彭總的決策說明了什么?”等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思辨性交流,讓學生對課文中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起因、經過、結果等有了深刻的理解。思辨性閱讀,讓學生能抓住課文主旨,不盲從,不附和,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教師給學生思辨閱讀的話題,能讓學生掀起頭腦風暴。不管學生的思辨結果如何,都能實現學生認知的發展。學生在思辨閱讀中,主動地對課文內容信息進行篩選、分析、理解、質疑,從而獲得屬于自我的獨特的閱讀體驗。作為教師,要為學生的思辨閱讀提供充足的時空,讓他們能夠進行辨析,從而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獲得發展。
三、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
其實,“批判性思維”也就是杜威主張的“反省思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善于質疑,敢于否定。所謂“批判性思維品質”,也就是讓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具有嚴密性、深刻性。為此,教師要為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搭建平臺,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去質疑、反思、反省,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等批判性思維品質。
如教學《月光啟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入感受到母親不顧一天辛勞,在夏夜月光下用歌謠等民間文學對“我”進行啟蒙,我這樣創設問題:課文中寫媽媽在月光下給作者講故事、唱童謠,你覺得這樣的設計合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認為,這樣的設計很合理,因為一位農村的母親,能用童謠、故事給孩子進行詩歌啟蒙,很不錯,很不簡單;有學生卻認為,教育孩子僅僅依靠講童謠、講故事是不全面的,作者還應該向我們介紹得更全面些,這樣,才更具說服力;有學生認為,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用歌謠、故事最切合兒童心理,說明母親懂得兒童心理;有學生說,母親的歌謠內容很美、嗓音也很美,對“我”是一種啟蒙……用問題為學生搭建批判性閱讀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對作者表達的情感、為什么這樣表達、這樣表達的作用等有了深刻的理解、感悟。
寬松和諧的氛圍是培養學生批判性閱讀思維的溫床,而問題則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動力引擎。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學內容,創設情境,搭建平臺,引領學生展開批判性閱讀,培養學生批判性閱讀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創造性人才必備的素質,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僅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需要,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也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在很多場合中,學生都需要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可以對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與對事物的判斷有積極作用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學習,還將對其他學科學習及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教師應該高度重視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積極實施,這樣才能符合當下教育的需要。
(作者單位:山西太谷縣胡村鎮胡村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