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
教材中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教材的特點進行挖掘,采用適當的方法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引導學生情動辭發,捕捉作者寄托在作品里的情意,產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在教學中,正確把握情感教育,讓學生在準確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審美情操。
一、在教學中寓教于樂
1.利用課文導語以渲染情感
教材中的每篇課文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寫照,還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動情的導語和過渡語,將學生的情感點化出來,撥動學生的心弦,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
我所在的是一所鄉鎮小學,班級中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在教學《一封信》時,我以 “有多少同學的親人在外地打工?”“你們多久沒有見面了?”“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話嗎?”等一連串的問題發問,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情感中來,引發了他們與主人公的共鳴。隨著課文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漸漸體會到了作者情感的變化,認識到親人背井離鄉的艱難與不易。此時我再次拋出“你還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嗎?”這個問題,學生從最初單純的想念甚至埋怨,過渡到了關心、體貼。一個與父親分開3年的女孩子眼眶泛紅,一段真情告白帶動了全班的情緒,教室里暖流涌動。
2.指導有感情朗讀以激發情感
語文學科的情感豐富,有感情朗讀是感悟語言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能有效地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波瀾。
3.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以喚起情感
多媒體教學以其聲像并茂的特點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形象直觀,資料豐富,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為學生帶來強烈的聽覺、視覺沖擊,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他們更加容易地釋放出內心深處的情感。
二、調整自身情緒,針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以情施教
情感教學是教師先感悟自己的“情”,而后以教學的“情”引發學生的“情”。以此,既可以讓學生發揮個性,又能有效地統一出共性,讓教學更加和諧。教師以情誘情,學生因情動情。教師有效帶動學生的情感活動,能使其學習更加積極主動,達到教學的目的。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有一次班里一位家長給我發信息,她告訴我孩子回家說:“媽媽,最近××老師心情好像不太好,上課時經常發脾氣,臉上都沒有表情,我好害怕上他的課,能不能幫我請假不上他的課?”我非常吃驚,與家長做了一番溝通后側面了解了一下這位老師的情況,得知他家里出了一些棘手的事導致情緒不佳,不知不覺就將情緒帶入了課堂。當今社會人們的壓力都很大,而教師的情緒將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工作熱情、學校聲譽,如果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輕則影響日常工作,對學生的正常學習形成阻礙,重則讓自己的人際關系受到損害,讓自己身心疲憊,生活失去光彩。所以,教師保持好的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注重師生的情感交融
1.師愛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形的榜樣,而教師的愛心則是成功教育學生的動力源泉。陶行知先生的這句名言就是教師無私地奉獻自己愛心的典范。每一個學生,不論是高智商還是低智商,不論是調皮不安分還是聽話乖巧,教師的愛和尊重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十分珍貴且重要的,是照亮學生心靈的燭光。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說過:“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我隨著他們微笑而微笑……”愛能喚起美好的人生,從這個角度講,學生美好的人生怎樣開始是掌握在我們教師手中的。在學校教育活動中,能體會到最深刻、最強烈、最豐富的情感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與“母愛”“父愛”不一樣,也和普通的“情愛”“友愛”不同,“師愛”是最高境界的愛,是一種全面而純潔、理智而自覺的愛,更是一種無私、偉大、高尚的愛。
2.抓住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想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就必須深入了解并盡量滿足學生的依戀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
3.師生情感交融的藝術
(1)從細節中體現關愛。大部分學生總是對老師言聽計從,因為在他們的心里,無論是教學中還是在生活中,教師都是一個完美高大而又很有威信的人物,甚至教師一句話就像圣旨一樣神圣,所以他們即使有心親近也只能敬而遠之。可怕的是,在教師的潛意識里,學生只是一群正在成長的孩子,他們的一些話可以不放在心上甚至忽略,雖然很多時候教師在言行上也能表現出親和力,但在細微之處,做的還不夠。細節決定著關鍵,在教學過程中,微笑教學和激勵教學很重要,但“走下神壇”,主動“融入”到學生的小天地之中更重要,就算是在辦公室批改作業或者補習時,也能讓學生坐到對面或旁邊的椅子上,拉近師生心的距離,給學生創設一種平等的愉悅心情。偶爾也可以向學生示個弱,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
(2)制造意料之外的驚喜。如果想要讓學生產生一個比較大的情感震動,就得設法讓一些事情超出個人的預期,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做一些舉動,給學生制造一些出乎預料的感覺。
例如,在每年一度的學校家長開放日,學生的優秀作業將會被展覽,我告訴學生:“××同學的語文作業將被送去參展。”學生聽了都非常吃驚:“他成績不好,老師怎么能選他呢?”我隨后給出了答案:“他的語文作業本干凈整齊,書寫很認真,正確率也很高。自期中考試后,每次作業都很認真,學習態度有很大轉變,做作業的質量提高了很多。”大家熱烈鼓掌,向他表示祝賀,這個學生的臉上頓時充滿了自豪的微笑,從他的微笑中能看到感激、自信,更能看到希望。
(3)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有更大的空間。情感交流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當然也包括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是否和諧,教師的引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何給學生之間的交流創造更多空間呢?首先得改變教學模式。“多向信息交流”是一種在教學中師生進行的信息交流,同時也是學生間進行交流的一種模式。其次要想辦法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立題,自己解題,和身邊的伙伴共同探索,分享智慧,這樣的情緒體驗可以促進學生與學生情感交流上的和諧、融洽。接著,當學生答題出了錯,要請其他學生幫助解決,這種學習中相互幫助的氣氛,也有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最后,引導學生為獲得某種成功而相互鼓勵。學生非常重視同齡人之間的互評,獲得教師和身邊同學的共同鼓勵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是積極情感的積累,尤其對差生來說更是莫大的鼓舞。
(4)課余時間也可以充滿關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不一定局限于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活動之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非常有效。如,課余時間,教師和學生交流他們喜歡的歌曲,把自己喜歡的歌曲介紹給學生,學生也把他們喜歡的歌曲介紹給教師,有時間的話還一起欣賞,盡管這樣的時間不會很多,但是在享受音樂美好的同時,彼此有融洽相處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情感教育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需要對情感教育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多與學生進行接觸和溝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從而更有效地親近、了解學生,并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他們。當然,實施情感教育不會一蹴而就,只有用心體會,并進行理論知識學習與研究,才能將情感教育實施得不留痕跡又效果顯著。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邗江區維揚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