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香
在閱讀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課文在敘述的過程中會省略一些情節(jié),留下的“空白”有些在段落中,有些則在文本的結尾處,這些空白處并不是作者寫作時的疏忽,而是寫作的策略,留給了學生遐想的空間。如果教師能巧妙地利用留白,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體會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情感,說出隱藏在文字里的故事,會更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如何引導學生給文本進行補白呢?
一、在教學難點處補白
教材選用的文章都是語言典范,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多品味詞語和句子的內(nèi)涵,鼓勵他們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感受文本中作者沒有說出的內(nèi)涵,既學習詞句的運用,又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在教學時,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容易理解課文的教學難點,教師可利用補白藝術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故事《大禹治水》流傳千古,課文講述了大禹堅持治理洪水13年,最終開通河道,為百姓造福的故事,教學難點是感受大禹無私奉獻的精神。為突破這個難點,我抓住句子“曾經(jīng)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大禹第一次路過家門的時候,聽見孩子哇哇的哭聲,他……;大禹第二次路過家門的時候,聽見妻子在教兒子叫爸爸,他……;大禹第三次路過家門的時候,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里拉,他……。讓學生大膽設想大禹三次路過家門的具體場景,體會他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里的補白為學生理解主人公的偉大精神搭建了知識的橋梁,突破了教學難點,成為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二、在文本主題處補白
文本的主題思想滲透于文章始終,體現(xiàn)了寫作意圖。如果采取逆向思維,用補白與文本故事情節(jié)截然相反的內(nèi)容來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一定會使學生的思維領域變得開闊起來,思維方式也就隨之變得更加靈活。
《雪孩子》一文中的第9~14自然段寫了故事的結局:勇敢的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后化成了一朵白云。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雪孩子純潔美麗的心靈這個主題,在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想象補白:“假如小白兔一開始就自以為高大無比,對雪孩子很不友好,還跟它吵架,那么雪孩子會怎么樣?”問題一經(jīng)拋出,學生都感到非常意外,驚訝片刻后紛紛張開想象的翅膀,說出各種各樣的答案,有的說雪孩子會不理小白兔,有的說雪孩子就不會舍身去救小白兔……接著我播放動畫片《雪孩子》中救小白兔的片段,讓學生感受雪孩子善良、勇敢的品質(zhì),然后啟發(fā)學生給文本結尾補白:假如第二年,雪孩子又來了,小白兔會怎么做呢?這是一個情理交融的訓練,直指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在給文本補白的時候通過親身體驗角色的行為,與作者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對純潔善良這一品質(zhì)的崇敬之情。
三、在標點符號處補白
標點符號是文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所占位置很小,但在表情達意時起著重要的作用。適當抓住標點符號進行補白練習,不但可以鞏固課文知識,加深對本文的印象,還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風娃娃》一文時,我引導學生進行了這樣的一段精彩的補白。大屏幕出示課文的第7自然段,請學生說說讀完這段知道了什么,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學生都說因為風娃娃不懂事,幫了倒忙,惹得人們都生氣了。我就追問:“那么,你能接下去補全省略的內(nèi)容嗎?”接下來引導學生按照課文例子中風娃娃來到哪里、看到什么、怎么做、結果怎樣的順序來進行描寫。這樣抓住句中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在標點符號處補白,當堂生成了很多的精彩,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得到了開發(fā),語言表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我們要利用補白藝術來挖掘文本的深刻內(nèi)涵,引導學生把書本讀懂,把書本讀“厚”,實現(xiàn)“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中山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