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維
摘 要:圖像識讀是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首,是當今社會人們在學習、生活和科研時的一種重要素養。本文主要探討在第三學段美術欣賞課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經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三步策略:首先要激活孩子的生活經驗,讓作品走進孩子的世界;進而學會如何解讀圖像,深度把握作品的內涵;最后引導學生敢于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獨特理解。
關鍵詞:美術欣賞 圖像識讀 實踐研究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日常生活中人們大量使用圖像作為信息傳播交流的手段,我們處于一個“讀圖時代”。圖像識讀是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首,它是當今社會人們在學習、生活和科研時的一種重要素養。因此,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在美術欣賞課中,盡管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各種資源和方式調動學生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欣賞活動,但學生受到年齡、認知和經驗等方面的限制,面對美術作品時常常不知所措,找不到欣賞的切入點,更別說多角度地欣賞了。在欣賞課上教師常常會遇到以下三類問題:
1.作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距離。這就導致學生失去對作品識讀的興趣,更談不上調動學習主動性了。
2.圖像識讀淺層未挖掘作品內涵。這是因為學生找不到欣賞的切入點,更不知如何深入欣賞,只會跟著老師的問題進行分析。
3.學生對圖像識讀缺乏自我判斷。教師讓學生談談對作品感受時,學生常常是千篇一律地照著資料讀,根本就沒有自己的觀點和個性可言。
因此,如何在美術欣賞課上真正提升學生圖像識讀能力成為美術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激活經驗,讓作品走進孩子的世界
1.角色體驗,走進作品的故事
現在的美術教材品質優良,但受到版面的限制,欣賞課中教材提供的素材經常是經典的最有代表性的。這些作品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度不高,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如果這個時候教師還是一味地以講解知識點、闡述理論或者是平鋪直敘地問答方式進行教學,那么肯定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就應想方設法拉近作品與學生的距離,利用好奇心來強化學習動機,提升圖像識讀能力。比如教學《飛天》時,欣賞完影片后,學生對飛天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認識,從心底里感受到了飛天藝術的美,有的學生還學著飛天的造型擺起了動作。面對學生的質疑時,教師要拿出有說服力的資料,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故事里,從心里感受到作品的美。
2.實地考察,近距離對話作品
新課程理念指導我們教師要勇于探索,充分利用當地美術資源,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在欣賞教學時,教師不難發現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性格、愛好不一樣,對作品的興趣與鑒賞能力也不同。杭州美術資源較多,可以利用學校的拓展活動如春游、秋游、社會實踐活動、假日小隊活動、第二課堂等,有時還與其他課程整合,讓學生多去留意身邊的資源,讓藝術作品更靠近孩子的生活,為美術課帶來更多的活力。
3.動手實踐,參與作品的創作
高段學生對一般的藝術作品已經具有一定的圖像識讀與欣賞能力,會用簡短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獨特感受。但有時教材內容是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的藝術作品,在欣賞的時候學生可能會缺少興趣。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多角度、全方位地對作品進行欣賞,激活他們現有的認知,才能提升他們“圖像識讀”的興趣與能力,在欣賞的時候有話可說,從而深入體會青銅器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和豐富內涵。
4.對話作品,激活作品魅力
教學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尤其是美術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對話過程。這種對話是建立在欣賞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只有了解了作品才能靜思,才能領悟到作品的美。如若有幸能將創作作品的藝術家請來給學生講講他創作背后的故事,那將會給作品增添許多魅力。生活中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在學生的眼里覺得很簡單或者不好看,這是因為學生還沒有深入作品。只有在欣賞和理解了作品后,才能真正領悟到作品的美。
(二)解讀圖像,深度把握作品內涵
1.從畫面入手,初步感知作品
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時,第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整體感知作品。學生只有對作品有了整體的感知,才能體會到藝術作品的魅力,藝術家創作時的情感。教師在高段欣賞課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對作品的的整體感知。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印象,更可以讓學生為我們有這樣優秀傳統的藝術作品而感到自豪。
2.從細節入手,分析作品元素
欣賞課中出現的內容,不管是哪一類的作品都是由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構成的,他們也是“圖像識讀”的主要對象。學生對藝術作品有了整體感知后,教師就引導學生從作品的構圖、造型、色彩、筆觸及所使用的材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根據教學需要還可以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來增加圖像識讀的趣味性。教師在欣賞教學時可跟著問題采用“放大鏡”,將作品中的某些局部放大,也可以使用“濾鏡”,將與本課主題無關的地方過濾掉,凸顯重點,引起學生的注意,便于學生更有目的性地觀察作品及時找到目標。如《清明上河圖》,通過對圖像的放大,學生識讀到了畫面的關鍵人物,然后聯系作品內容,結合創作背景,有的學生認為這是畫家想傳達這艘船似乎快要碰到橋了,船上的這個人在拼命告訴其他人要注意。也有的同學說畫家是想提醒大家,雖然北宋表面上看起來很繁榮,但背后也蘊藏著一些危機,想要提醒統治者要注意。
3.從內容入手,理解作品內涵
在欣賞教學時,教師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學生因為自身知識經驗有限,無法體會到作品的內涵。這時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在讀畫、發現藝術創作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藝術家的生平與創作背景,展開聯想與想象來理解作品內涵。了解了藝術家的生平就更能讀懂他的作品,而藝術家生活所處的時代,又與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將這一切有機結合,經過欣賞者的內化感悟才能真正發現作品內涵,讀懂藝術作品。
(三)發表觀點,賞析作品的自我表達
1.作品賞析,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在作品欣賞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審美眼光去感受和表達,不要急著告訴學生答案,標準答案式的欣賞會讓欣賞活動變得索然無味。教師不妨設置一些探究的環節,或提供一些資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用自己的審美視角去觀察,用自己的情感語言來表達,讓他們浸潤于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中。從而提高圖像識讀和審美情趣,在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習中獲得賞析的快樂。
2.觀點對話,給學生思維放飛的翅膀
葉圣陶曾說過,教育要以生活為本位,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走向生活。美術欣賞課的許多內容都和我們現在的生活相關。學生從不同維度發表各自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后,教師除了給予充分肯定外還應做適當的小結與引導。讓不同的觀點在碰撞后能激起新的思維火花。有時教師在欣賞課的最后可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日常生活,使課堂能夠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時也可結合作品或當時的藝術情景去點撥人生,升華內涵,讓學生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感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使學生在生活中能繼續探究學習,有生活也是大課堂的理念。
總之,在高段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的角色,讓課堂更生動、更接近于生活,從而使學生了解藝術作品、體驗作品的創作過程、感受欣賞過程中的樂趣。使學生通過提升對藝術作品圖像識讀的能力來加深對藝術和生活的感悟,為未來的發展開創更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熊雪青,張建銀.美在課堂——美術課堂教學觀察與思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李銳彬.小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選自中國中小學美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第4期,總第128期。
[3]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