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摘要: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發散學生學習思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豐富學生文化底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課程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也有了新的教學模式與理念,同時也在努力適應著當下素質教育的教學需求與學生的學習需要。但在我國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下面,本文就對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展開論述,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對策
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我國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重灌輸、輕體驗”“重講授、輕互動”等問題。長此以往,不僅在極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而且也正是由于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使得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始終難以得到均衡發展。因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已然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改善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弊端的重點課題。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學生閱讀興趣低下
在傳統的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堅持灌輸式的教學觀念,即只是一味機械地向學生講解和分析文本內容,這便在極大程度上僵化了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而不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次理解。此外,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太過單一,閱讀課堂較為模式化,即往往是先提出問題,再讓學生閱讀文章,最后通過簡單的發言總結出文章的主旨。無論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抑或是“提問——閱讀——總結”這一類型的被動式教學模式,都在極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導致了學生閱讀興趣的低下。
(二)教學目標流于形式,閱讀教學效率難以提升
就目前我國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閱讀教學目標大都流于形式。首先,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尚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但閱讀文本往往集中了大量的生字和語言點,長時間的枯燥閱讀必然會使學生產生疲倦感。即便教師在課前制定了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也不一定能夠按照預設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目標也往往難以高效完成。其次,有時教師在課堂上已經重復講過多次的知識點,學生依舊沒能掌握。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使得閱讀教學目標僅僅流于形式,更多的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是想到哪里就講到哪里,進而導致閱讀教學效率難以提升。
(三)缺乏個性化閱讀,學生閱讀主體地位難以保障
究其本質,閱讀是一項心智活動,包括多種心理活動過程,如感知、思考、情感、體會、意志等。通過這些心智活動,學生可以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悟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由于不同學生在興趣愛好、個人經歷、認知水平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學生閱讀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不盡相同,這就是閱讀的個性化。個性化閱讀是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被特定的方法或模式所束縛。但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對閱讀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忽視了個性化閱讀的重要性,這便導致了閱讀教學空泛無味,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難以保障。
(四)閱讀與寫作教學脫節,違背語文教學基本規律
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二者不可脫離對方而孤立存在。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又能夠充分激發其閱讀興趣,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但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忽略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相互生成的關系,認為二者是彼此分離的個體,閱讀課程僅需解析文本即可,不用教學生如何寫作。如此一來,不僅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而且更無從談起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對策
(一)豐富閱讀教學手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要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根本上扭轉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長期以來低效的現狀,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領會新課改精神,積極適應教改要求,對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大膽革新,并不斷豐富閱讀教學手段,以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發展規律,盡可能突出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并采取相應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便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故宮》這篇課文時,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了《康熙微服私訪記》的片頭曲《江山無限》,并借機展示了故宮的圖片,以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接下來,在向學生講解和分析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我運用信息技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有關故宮博物院的圖片,使文章得以像一部風光片一樣呈現在學生眼前,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此外,我還為學生準備了故宮博物院的平面圖,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來對其進行介紹。如此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與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熟悉了全文的寫作思路,了解了故宮博物院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
(二)明確閱讀教學目標,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
高質高效的教學活動有賴于完善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要想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設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與輕松的課堂氛圍。第一,明確閱讀教學目標要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對閱讀目標作出具有差異性的詳細要求;第二,鑒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性,尤其我們在對閱讀文本進行研究時,首先要考慮的應當是學生的過往經歷和學習程度,并結合當前閱讀教學尋求新舊知識的切入點,以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竊讀記》這篇課文之前,我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新課程標準制定了合理的閱讀教學目標。具體包括:1.知識與技能:認識“竊、腋”等7個生字,會寫“竊、炒”等14個生字。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感悟描寫“我”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句子的精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這樣,通過將三維目標有機結合,既迎合了高年級段學生的閱讀與學習需要,又促進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獨特閱讀體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素質教育的推廣,個性化閱讀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日益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積極推崇。個性化閱讀不同于以往傳統的灌輸式閱讀教學模式,它更加強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力圖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互動,達到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接345頁)
(轉346頁)
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個性化閱讀的實施來將學生置于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之中,讓其在自由的心境中去感悟語文的美、張揚人性的善、探尋人格的真。
待閱讀完《出色的老師》這篇課文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自主分配角色,并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獨特理解,運用語言表達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形式來對文本內容進行演繹重現。在這一過程中,我會在行間巡視,并對扮演每個角色的學生予以一定的指導和點撥,以使學生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如此,通過實施個性化閱讀,不僅在最大限度上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而且還使學生在對角色進行詮釋的過程中認識到了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自覺遵守公德的精神。
(四)重視讀寫結合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閱讀與寫作向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重視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積極架設“讀”與“寫”二者之間的橋梁,以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既可以得以有效培養,又能夠在這一過程中習得一定的寫作手法與技巧,從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步提升,使閱讀教學獲取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校園交響詩》這篇課文時,我先是與學生一同品析并感知了文中所描述的五個校園場景,并讓學生互相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體會校園生活的美好,此時便喚醒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了“不吐不快”之感。于是,我讓學生仿照文章的寫作方法,選擇一個場景進行描寫,注意用上“……像……”這一句式。如此,通過將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校園生活的留戀及對老師的熱愛與贊美,而且還使學生習得了一定的寫作手法與技巧,促進了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步發展。
(五)拓展閱讀教學外延,彌補課堂教學不足
現如今,我國仍舊處于一個教育相對應試化的階段,學生所學知識大部分都是用來服務于考試,僅憑現行語文教材中有限的文章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需要。對此,教師應大力拓展閱讀教學外延,通過課外閱讀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閱讀學習質量和學習深度與廣度得到最大優化。
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都對魯迅的人生經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在向學生講授完這篇課文之后,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出示了幾部魯迅的代表作品,其中有《朝花夕拾》《野草》《吶喊》《狂人日記》等,并向學生簡要介紹了其大致內容。之后,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來讀一讀這些書籍,以拓展閱讀教學外延,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碰壁”之類詞語的含義。
總之,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實質性的問題。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揚長避短,不拘泥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并力圖探索出一條新型的閱讀教學道路,以使傳統課堂長期以來“高耗低效”的現狀得以及時扭轉,從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逄海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現代交際,2016(21):179.
[2]羅世云,康書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教育,2017(03):55.
[3]周玉觀,龍玲,鄧李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3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