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穎
摘 要: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的內容。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組織專家研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并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這一概念,而“思維品質”則是英語核心素養體系中的四大能力之一。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部分的英語教材內容安排和課后設問形式單一,英語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只停留在文章內容的表層理解,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層理解不到位,更談不上用批判性思維方式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理解、推理等。 有鑒于此,筆者嘗試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中采取如深挖課文文本內容、設計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探討問題、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拓展學生思維視覺等方式,探索有效的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策略,從而讓學生的閱讀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這些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影響下得到提高。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多年來,在學生思維品質研究方面,“批判性思維”是許多西方學者研究的內容與對象,他們對培養批判性思維在定義上一直存在分歧。2010年,武宏志教授將這五項思維能力技能增加至六種,分別為: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準。這種對批判性思維能力技能的界定為我們理解、研究、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提供了理論基礎,并指明了研究方向。
綜上,本人認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并不是如字面所理解的對事物、行為的反對或持否定意見,而是教師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整合、內化語言和文化知識,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鑒賞評價、自主表達的能力。而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應是學生對英語閱讀中信息的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等能力的培養。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盡管英語核心素養的內容已被提及多年,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被許多專家、教師們掛在嘴邊,但在日常與部分英語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中,本人仍發現以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制約著在閱讀課堂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開展。
1. 部分英語教材內容安排和課后設問形式單一
人教版的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經過各方面專家精挑細選,并以各種話題為中心,從歷史文化到現代科學技術,從人民英雄到體藝界明星,從異國風俗習慣到我國傳統文化習俗等,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背景知識。但是部分教材的話題顯得有點老舊,離學生生活略顯遙遠,課文后的設計問題形式相對單一,造成學生對英語閱讀學習缺乏興趣,缺乏深挖課文的深層含義的意識和能力。
2.閱讀教學只停留在表層理解、缺乏信息交換
雖然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課程改革,的確對課堂閱讀教學起到積極作用,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對閱讀文章的教學仍只停留在表面的淺層理解。在講授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的重心通常放在單詞、短語及語法的講解和運用上,大多數進行的是詞匯變形拓展、短語搭配、句子翻譯、語法結構分析等教學步驟。單元的閱讀文章變相成為了老師講授重要語言點的工具。
3. 學生對文章的深層理解不到位、思維相對局限
在語言知識的運用方面,學生對于閱讀理解中關于深層理解的題目(如猜詞題、推理判斷題和作者寫作意圖題),答對率相對偏低;更談不上對閱讀材料的文本特征進行分析,也難以準確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評價或對課文的深層理解及哲學問題等進行討論。鑒于教師在設計課文教學時已缺少對學生思維能力鍛煉的環節,重詞法、輕思維,不少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只將教材的閱讀文章作為學習詞法、語法的工具。
二、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實踐
由于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以上問題,教師在高中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這要求,教師需在自身的備課、教學方式上做出改變,以教師授課方式的改變影響學生思考問題方式的改變,達到使其能有效運用批判性思維。對此,本人在設計日常閱讀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針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嘗試的實踐案例如下:
1. 深挖文本內容,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文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開闊視野、發展思維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實際語言水平,教師可以從標題詮釋、文本解讀、篇章結構、作者情感態度等方面進行多方面的引導,挖掘文本內涵,設計思維含量高的問題,培養學生提問質疑的能力,發展思辨能力。此外,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上可以通過設問、追問等問題設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對課文進行深度思考及分析。
現以高中人教版第三模塊第四單元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的內容為例。在教授本單元的閱讀課文時,本人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文題目的詮釋、分段閱讀、設置分層次問題等逐步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及思考。其中課堂步驟一及步驟三環節的教學設計如下:
Step I: Invite the title of passage to the Ss: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Ask the Ss to focus on some key words: How and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tep III: Lead the Ss to read the passage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explain the content with the topic, some keys and photos. After explaining the content, teacher ask the Ss some further questions to help the Ss hav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The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Para1: What is a “Big Bang”?
Para2: Why was the earth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planets?
Para3: Why was water so important at that time?
Para4: Why did the plants grow before the animals came?
設計意圖:
步驟一:本人首先通過課文題目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推測。其中在題目中的一些關鍵詞的理解, LIFE BEGAN ON THE EARTH表示在地球上的生命起源,HOW則表示方式,因此從題目中學生馬上可以推斷出這篇課文的內容主要圍繞“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發展”,再結合其他如生物學科的知識,馬上就可以建立起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從而在閱讀課文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分析題目時鍛煉了學生解釋、分析的思維能力。
本環節中,本人根據課文內容將生命發展相關階段的圖片進行整理,按各個段落呈現在教學幻燈片上。學生在閱讀完文章內容后,結合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在圖片的提示下對生命發展進行敘述,鍛煉了學生分析、說明的能力。其中在學生敘述完各個段落內容后,本人更會在學生敘述的基礎上追問幾個問題。如What is a “Big Bang”? Why was the earth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nets? Why was water so important at that time? Why did the plants grow before the animals came? 讓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更深入的問題進行思考,鍛煉其推論的能力。
2. 設計小組活動,通過交流互動達到信息拓展的效果
學生對外部知識進行合理分析、準確判斷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要方面。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本人嘗試盡可能多的渠道和角度為學生創造獲得信息的條件,通過小組合作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思維環境。學生在小組互動的過程中相互交流探討已掌握的信息,讓信息得以細節化、全面化,從而達到對信息內容的分析和判斷。
現以高中人教版第一模塊第三單元Travel journal的內容為例。學生通過追隨這一段旅程,探討與“旅游”相關的各種話題,如:如何為旅游做準備,怎樣選擇適當的旅游方式,怎么確定旅游路線、計劃或日程等等。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如下:
Group Task:
I. Discuss on your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items mentioned above.
II. Imagine you and your partners apply to be members of Truelight Travel Association. You are making a two-day travel plan for the coming National Day. If your plan is adopted, you can be recruited and receive a fund. Make sure that your plan is eye-catching (in the route) and attractive (in the design).
設計意圖:在探討與“旅游”相關的各種話題方面,本人將該任務設定為小組任務,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分享各自的旅游經歷,結合課本內容設計一個“廣州兩日游”的旅游計劃。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生生間的互動就各自所經歷、掌握到的與旅游相關的信息進行交流溝通,相互補充了原有的缺漏,并在交流的過程中迸發出了更多的思維火花和創新想法。而在經過與同伴努力合作后,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收集信息資料、制訂方案、并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形成最終結論,思維的寬度廣度得到了拓展,在與人溝通交流、收集與處理信息、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鍛煉。
3. 運用思維導圖,發散學生思維視覺
學生通過完成思維導圖,能達到詞匯的拓展、閱讀技巧的訓練、話題知識的積累、批判性閱讀能力和反思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最終實現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本人亦關注思維導圖的運用,以高中人教版英語教材閱讀文本為切入點,在課堂上應用思維導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整體把握,達到發散學生思維視覺的效果。
現以高中人教版第四模塊第一單元Women of achievement的內容為例,本人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后,讓學生對“女人在現代社會地位”這一話題進行思考、發表意見,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如下:
Discussion:
Enable Ss to discuss and share their 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 of the topic: Women are not given the same chances as men.
Regroup Ss based on their gender and opinion. With the help of mind map, Ss in different group are required to collect ideas from group mates and write them down on the group paper.
設計意圖:本課涉及女性在社會上與男性地位的公平問題。在分組討論的時候,本人先按照男女同學性別進行分組,在讓他們根據各自的觀點立場分成男女生小組的正反與反方四個小組。學生被重新組合后,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分別就女性在教育、家庭、職業生涯等等方面進行思維的拓展。思維導圖是一種放射性的圖像,是一種頭腦風暴,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可以先確定幾個主題節點,然后再從主題節點中發散性地思考與該節點相關的內容。思維導圖對學生的思考沒有局限性,可以讓學生隨時增加添減內容,加強了思考內容的邏輯性和發散性,讓學生分析、推論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三、總結與反思
在日常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本人始終堅持用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創造更多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在閱讀課堂上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效果。剛開始時,可能學生仍未從過去相對封閉的閱讀課學習方式中調整過來,對于一些深層次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存在猶豫、不夠主動的狀況。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引導,本人發現不少學生在課堂的思考、討論中逐漸變得積極,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是令人驚喜、富有創造性的。此外,本人還嘗試通過創設情境,組織小組辯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等手段,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積極參與者及獨立思考者,從而達到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質疑、分析、發現或創新等的思維效果。
總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非常有必要不可忽視的。本人雖然對批判性思維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培養做了一定的實踐嘗試,但由于知識和能力水平有限,對這一問題的詮釋還不過全面、深入、系統,很多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地探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武宏志. 批判性思維[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 常俊躍,陳勝國. “內容依托”閱讀教學改革對學生批判性思維技能發展的影響[J] .英語閱讀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研究
[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EB/OL].
[5]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EB/OL].
[6] 2017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 [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