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鴻
摘要:眾所周知,良好的家風對一個人良好品格的養成和發展起著直接的影響。盡管時代在變遷,但良好家風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我們需要實現家校合作,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協作下,發揮“家風”作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
關鍵詞:小學;家校合作;良好家風;培育對策
盡管時代在不斷地變遷,但是良好的家風猶如定海神針一般,屹立不倒,始終指引著個人的健康發展。為了發揮良好家風的作用,將學生培養為有道德、有理想的青年,促進其健康發展,我們嘗試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開展父母課堂,科普家教家風;組織特色活動,引領家風建設;培養良好習慣,踐行良好家風。
一、開展父母課堂,科普家教家風
家庭是學生成長發展的搖籃。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教育活動開展中,大部分家長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將教育推給學校,認為學校、教師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而自己則承擔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責任。如此錯誤的認知,自然難以發揮家庭教育應有的價值,對學生實施家風教育。因此,在發揮家校合作,實施良好家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從思想意識入手,引導學生家長建立對家庭教育的正確認知,并引導其掌握培育良好家風的方法,以此使其在約束自身言行舉止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教育,促進其良好品行的養成。具體地,我們在積極組建父母課堂,利用課余時間或周末時間,邀請學生家長走進學校,走進教室,由專門的教師,或者班主任、語文教師等對家長進行教育,使其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課堂中,我們引導家長就自己家的家風暢所欲言,說一說,自己家的家風有哪些,這些家風對自己的成長發展有何影響。如此,家長在反思過程中,會自主地意識到良好家風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主地承擔家庭教育重任。在家長們暢所欲言的過程中,我們老師則認真傾聽,結合執教班級學生的發展特點和發展實際情況,和家長一起制定家庭公約。就我執教班級所制定的家庭公約而言,其包括“起床疊被子、用后刷池子、進門靜機子、用餐凈盤子、餐后歸椅子”“家人起床相互問一聲:早上好;外出回來問候一聲:你回來了,辛苦了;寶貝今天你開心嗎;我想這樣做,您看可以嗎;晚上休息時家人互道晚安,做個好夢”這些內容,統稱為“雙五一好”。在每天,家長和孩子互相問一句好,不僅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行。
二、組織特色活動,引領家風建設
在培育學生良好家風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之外,還要以學校教育為出發點,采取多樣的方式組織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既能掌握知識,又能受到良好品質的熏陶,促進良好家風的有效建設。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組織這樣的特色活動:
1.組織成果展示活動
北宋著名詩人林逋在《省心錄》中寫道:“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在家風培育過程中,家長按照“雙五一好”此公約對孩子進行了教導,但是孩子的發展情況如何呢?這需要我們采取活動形式,引導學生親身實踐,使其在自我展現的過程中,展示良好家風,同時將思想認知轉化為行動,促進其道德行為的發展。基于此,我們積極組織成果展示活動,引導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將父母教給自己的良好認知、行為等展現出來。在展現的過程中,學生會回歸生活,積極思考,探尋值得學習的內容。在一次展示活動中,我執教班級的學生,畫出了這樣的內容:早上上學臨出門之前,媽媽為我穿鞋,我給媽媽拿背包。在這樣的畫面充分地展示了互幫互助此良好家風。我們將優秀的作品展示出來。其他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會自主地就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以此發現自身的不足,按照作品內容進行糾正,從而在發現問題、彌補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行。
2.組織學科教學活動
良好家風的培養是貫穿于教學始終的,是滲透于學科教學活動之中。我們在組織家風教育活動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會挖掘學科中的道德內涵,將其與家風內容結合起來,融于基礎知識教學,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比如,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就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在《地震中的父與子》、《清平樂·村居》等文本教學中滲透家風教育。
三、培養良好習慣,踐行良好家風
在培育良好家風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還要為其創設實踐機會,使其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既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又能踐行家風,提升道德品行。基于此,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利用周末時間和家長一起組織走進社區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向社區成員介紹“雙五一好”,并在父母的監督下,將此公約落實到社區生活中,實現良好家風的育人功能。
總之,在小學階段,我們要立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發揮家校合作的作用,采取多樣的方式進行良好家風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家風的熏陶下,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實現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懷清.發揮家風對學校德育的“反哺”功能——小學德育工作跟進家風教育的實踐探索[J].甘肅教育,2017(15):27.
[2]孫成良.以良好家風促進學校教育發展——以山東省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桂林路小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