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華
摘要: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強調數學教師要具有豐富的學具意識,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學具的空間和機會。為了有效解決當前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的困境,教師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發展水平,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運用學具,以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不斷發展,逐步增強教學效果。筆者結合運用學具的經驗,在下文提出三點借助學具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借助學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雖然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對學具教學持肯定的態度,但在實際教學中,學具教學的效果卻不理想,學具操作前目的不明確,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地參與到學具操作的過程中來;學具操作過程中只重形式,沒有發揮學生動手實踐的作用,沒有達到應有的操作效果。因此,為了改變學具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現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借助學具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發展。
一、合理使用學具,促進學生形成數學概念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學生難以透過概念的表象去理解概念的本質,更別說運用具體的數學概念處理數學問題。因此,要根據小學生的學段和認知程度,在數學課堂上合理地使用學具,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感知直觀的數學事物,逐漸形成概念的表象,通過積極探索逐漸透過表象發現它的本質特征,最終促進學生形成具體的數學概念。
例如,教師在教學“平均分”的概念時,采用實物學具的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概念的本質。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小袋瓜子,同桌兩個人拿十顆瓜子,你們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學生會出現以下五種結果:(1,9)(2,8)(3,7)(4,6)(5,5),教師根據學生分瓜子的情況進行提問:“你們認為拿種分法是最公平的呢?最公平的理由是什么呢?”學會在觀察之后進行討論,并回答:“第四種分法最公平。因為兩個人分到瓜子的個數一樣多,誰也不多,誰也不少。”師:“這種分法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教師引出“平均分”的具體概念,通過使用學具,促進學生逐漸形成數學概念。
二、巧妙借助學具,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算理
在引領學生對某一具體的數學問題進行研究時,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學具相結合,巧妙借助學具,引導學生通過直觀的感知在大腦中產生抽象的思維。在教學數學算理時,要讓學生掌握具體的計算方法,不僅要教會學生怎么計算,而且要教會學生為什么這樣計算,只有將數學算理轉化為具體的實物,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
例如,教師在教學“進位加法”時,針對個位與個位相加,如何向十位進一這個問題進行如下突破。師:“同學們,今天通過擺放小棒的方式來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向十位進一。”教師給出具體例子“13+9”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算理。師:“現在請大家拿出12根小棒,在桌子上分成3根和9根。”學生在擺放小棒的過程中能直觀體會3加9的和等于12,教師繼續引導:“12的個位數字是2,由于滿十要進一,我們再拿出一捆(1個10)小棒,放在十位。13+9中的13原本就有一捆(1個10),再加上12增加的一捆(1個10),現在是2困(2個10),因此答案是22。”教師在課堂上巧妙地借助學具,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通過具體的實物逐漸理解數學算理。
三、引導動手操作,豐富課堂活動開拓思維
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能夠激起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和動力,逐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只有學生自發地學習知識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以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度,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展示自己,同時在動手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學生的興趣,又能為他們積累一定的數學知識,讓學生遵循形象——表象——抽象的認識過程,發展他們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根據學生對抽對稱圖形概念的初步認知進行引導。師:“同學們,根據剛掌握的概念你們能說說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現在請你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學具,自己動手操作,看看把圓對折后你們會有什么發現?”生:“完全重合了,所以圓是軸對稱圖形。”師:“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呢?”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動手進行對折,逐漸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熱切地希望通過學具操作得到答案:“矩形、菱形、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而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通過課堂上對學具的操作使用,開拓了學生思維。
綜上所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級和思維能力,適當調整學生使用學具的機會和時間,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豐富學具的形式如實物學具、軀體學具和虛擬學具等,合理選擇和利用學具,根據所要探究內容的難易程度科學設計學具教學活動,爭取給學生帶來完整的學具體驗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學具去理解某一個數學問題,重視對學生運用學具的指導,逐漸培養并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瑞平.合理運用數學學具 實施有效課堂教學[A].教師教育論壇(第五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
[2]陳川.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索[J].數學教學通訊,2019(0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