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壽勤
摘要:課堂提問是最常見的一種課堂教學技巧,關系著小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參與度,便于小學生層層遞進地分析學習規律,把握知識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去優化課堂提問,全面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思考,促使小學生在課堂提問的驅動下實現深度學習。本文將從設計問題串,促使學生層層深入探究語文知識;把握提問時機,優化課堂提問的啟思效果;鼓勵學生提問,實現課堂生成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優化課堂提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策略分析
常規的小學語文教學雖然會設計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并沒有考慮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要么過難、要么過易,使得小學生逐漸失去了思考興趣。而且,“應試思想”的不良影響使得小學語文教師一直都十分看重教學進度,在乎的是一節課可以傳遞給學生多少語文知識,所以即便提問,也并不看重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多維回答,而是會按照標準解題思路去呈現問題答案,使得小學生的解題思維逐漸變得閉塞、單一,難以形成良好的思維認知。這些現實問題都影響了課堂提問的教學效率,阻礙了小學生語文思維的健康發展,需要及時做出調整與改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優化課堂提問,客觀分析課堂提問的作用,全面優化問題質量、提問時機與提問主體。
一、設計問題串,促使學生層層深入探究語文知識
問題串,顧名思義,就是按照由簡到難、由簡單到繁瑣的順序去整理問題,形成一串問題。這一提問技巧便可將語文知識串聯起來,便于小學生一步步深入到語文知識的內涵,全面內化語文知識。而且,不同智能水平的學生也可自主確定學習計劃,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展開一定的問題思考、問題分析與解決活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靈活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就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這些問題:小蝌蚪的外形有什么特點?青蛙的外形特點是什么?小蝌蚪在找媽媽的時候,得到了誰的幫助?小蝌蚪將哪些動物認成了自己的媽媽,為什么會錯認?你能感受到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嗎?青蛙媽媽見到小蝌蚪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說了哪些話?小青蛙們正在做什么呢?等等。這一系列問題可以幫助小學生準確提煉出課文的重要內容,歸納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不斷豐富自己的科學常識。因此,這一問題串便有利于調動小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促使小學生實現有效閱讀。
二、把握提問時機,優化課堂提問的啟思效果
時機,雖然看似無影無形,但是卻關系著課堂提問的教學效益。試想一下,如果教師在學生產生了強烈求知欲之時提出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水平的語文問題,那么小學生則可在求知欲的推動下自覺展開語文探究。但是,如果教師在學生思維進入倦怠期、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時候提出語文問題,那么小學生也很難展開多維思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靈活把握提問時機,確保小學生可以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問題答案。
就如在《曹沖稱象》一課教學時,筆者就設計了一個問題情境,即如何計算大象的體重?這一問題需要小學生全面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很好地優化小學生的思維狀態。然后,筆者再以“曹沖選擇了什么方法去測量大象的體重”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使得本班對稱象方法存有疑問的學生產生了好奇,課堂通過閱讀去了解曹沖稱象的方式方法。由于這兩個問題很好地優化了小學生的思維狀態,所以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閱讀能力,積極回答了問題。于是,筆者會以開放的語文問題“你還知道哪些稱重方法”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全面展示了自己的認知經驗,使其懂得了要多觀察、多動腦筋的道理。
三、鼓勵學生提問,實現課堂生成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問的重要性超出了解決問題的重要性,而學生所提出的有價值問題也可以直接反映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可以進一步促使小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鼓勵小學生自主提問,據此組織課堂生成活動,確保小學生可以自主建構語文知識意義,生成學科思維。
就如在《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中,筆者就及時為學生介紹了本詩的文化創作背景,引導學生誦讀、翻譯了故事內容,希望學生們可以積極內化古詩內涵。其中,有一個小學生在誦讀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詩人要用‘飛’字去形容瀑布落下的場景”,難以理解“飛”字對于表達廬山瀑布美景與詩人情感方面的具體作用。然后,筆者就鼓勵學生用其他詞匯代替“飛”,如“落”、“掉”等等,對比“飛”字的表達效果,由此解釋了“飛”字的含義。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優化課堂提問藝術是為了進一步保證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使小學生積極展開語文探究,優化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與學習方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語文教育的本質要求,以科學合理的語文問題、恰到好處的提問時機、靈活多變的生生提問去改善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魏文芳.淺談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在學生的提問中更精彩[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147.
[2]孫巍.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J].黑河教育,2018(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