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飛
摘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素質教育理念成為教師在教學中遵循的重要教育思想,素質教育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育作為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轉變教學思想,基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發現散文中蘊涵的深刻思想內涵,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感,從審美的角度切實感受散文內涵的靈魂本質,對學生審美感知力、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散文教學;審美教育;有效途徑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更多的是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挖掘蘊含在文章中的美學元素,從中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升學生的審美修養。散文中濃縮著含蓄主題,承載著獨特手法及語言凝練,在整齊錯落的句式中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及精神陶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感知語言,領會情感中培養審美感知力;借助聯想和想象提高審美鑒賞力;在鑒賞、評論中,開發審美創造力,探索和呈現散文之美。
一、感知語言,領會情感,培養審美感知力
審美感知是審美反映的初級心理活動形式,是整個審美欣賞活動的基礎。對于文學作品最基礎的就是需要審美主體對其語言藝術進行感知,與此同時,審美感知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以及極大的指向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進行深層次培養。
首先,語言藝術的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復朗讀現當代散文是獲得審美感知力的最重要的方式,是學生理解、感悟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在課堂上,對于現當代散文的理解,學生絕不能依賴于教師對文本進行肢解式地解讀,只有學生反復地朗讀,他們才能真真切切地理解文本語言中的含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多讀課文,充分感知語言。比如,在每次上課前,一定要求學生朗讀課文三遍以上,并寫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這兩項課前預習的任務既能夠培養起學生朗讀課文的習慣,完成學生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又能讓學生重視自己因課文而產生的情感體驗。而課堂上的朗讀則引導學生更多注意朗讀重點語段,如寫精彩的語段、富有深刻含義的語段、展現作者情懷的語段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需要重點朗讀第四段和第五段,這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味作者運用各種修辭的妙處以及修辭所帶來的關于語言美的體驗。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語言,對文章進行細讀,對有疑問或與平常語言表達不太一樣的地方要更加注意,這樣的句段往往是語言感知的關鍵。比如《小狗包弟》這篇文章在倒數第二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會是好過的吧”,這句話初讀起來沒有什么特別,但是多讀幾遍,總會覺得這句話稍微有點拗口,不像平常的語言那么讀起來順口。再仔細分析,人都對未來會充滿美好的希望,而巴金老人在這里卻說自己“今后的日子不會是好過的吧”,他何出此言,因為什么而斷定自己今后日子就不會好過呢?這就不僅需要我們回到課文內容中去仔細尋找,而且還要聯系作者在那個時期的生活經驗,才能對這句話做到全面的理解。
其次,審美主體在進行審美感知的過程中,會產生情感上的動蕩,而且不同的人欣賞同一部藝術作品,由于各自的積累和目的不同,在對作品的感知中,往往指向作品與自己情感積累和情感目的的相關聯的部分,這就是所謂的審美感知具有極大的指向性。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注重個性化閱讀,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是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審美感知力的過程。比如,教師在學生面前表達自己對于現當代散文中的某字詞或某句段的理解時,要耐心向學生說明出現這種理解的來龍去脈,有些理解可能只需要聯系全文或作者,而有的可能就會聯系到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教師的多次示范,學生也會慢慢地順著這樣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富有創造性地感知體味文本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主旨、語言、構思、表現手法等多個角度進行解讀,如郁達夫《故都的秋》,對于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懷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對秋的贊美,有人認為是在表達一種悲涼、孤寂的心境,還有人從寫作背景出發,認為表達的是作者的愛國憂民之情。不管是怎樣的解讀,只要是基于文本,能有理有據說出解讀理由的見解,教師都應該鼓勵。
二、借助聯想和想象,提高審美鑒賞力
審美欣賞必須依賴于想象才能領略到對象的美。審美鑒賞力不僅要求學生對語言文字各方面有敏銳的感知,如色彩、音韻、節奏等美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語言文字轉變為一個個可感知的形象,而這個形象的出現就必須依賴于豐富的想象力。在現當代散文教學的審美教育中,語文教師要借助想象,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藝術美感。
還以郁達夫《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語言、體味情感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聯想:郁達夫故鄉的秋天景色與我們這邊的秋天景色有什么不同,抑或你剛好在秋天去過北京,那么你所看到的北京秋色與郁達夫筆下的秋色有哪些相似或不同的地方。在啟發學生進行聯想時,可以讓學生從具體的秋雨、秋蟬、秋天的果樹、對秋的感情等方面進行具體的對比。這樣在不斷聯想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小細節,喚起學生的特定情感,使他們產生特定的審美感受。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能引導學生憑借自己從來沒見過的景物或經歷過的情感,讓學生通過再創造性想象創造審美意境,獲得審美體驗,從而提高審美鑒賞力。教師想要讓學生體味《故都的秋》中舊北平稍帶點兒獨特悲涼之美的清與靜,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蒙太奇”的手法,使他們進入文章所描繪的特定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我情我景”,對文章中的情境產生審美態度和評價,而且在情感上產生移情與共鳴。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把文章中所描繪的五幅秋景圖:悲涼的秋晨、細密的落蕊、禪的殘鳴、清冷的秋雨、蕭瑟的秋樹剪輯出來,即在腦海中“放電影”。使這五幅圖由靜止無聲變為動態有聲,使文章中作者所營造的審美意象變得鮮明生動,利于學生領會。
三、在鑒賞、評論中,開發審美創造力
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的審美滲透過程中,審美創造力是學生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投入到文本寫作中,開發他們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基于學生的審美感知和鑒賞力基礎,從散文寫作技巧上著手對學生進行引導。
比如,對散文的立意、選材、謀篇、布局以及各種表達技巧進行指導,以梁實秋《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這篇文章為例,作者通過對衣著、姿態、動作等特征的描寫,構成了人物的整體外部形象,再結合幾個特別細節的描寫突出梁任公的內在性格,通過這兩方面描寫的結合,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梁啟超形象。在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借鑒課文中人物形象刻畫的方法,嘗試著寫一個關于寫人記事的散文片段。結合課文來指導散文寫作,既可以讓學生通俗易懂的掌握技法,也可以避免寫作指導的單調與枯燥。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基于文本閱讀教學滲透審美能力培育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必然要求,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升有關鍵推促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感受作者至真至善的情感,在與作者交流對話的過程中解讀情懷,觀照自我,在深層次的情感審美感受中提升學生的人格素養,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姜敬華.如何突破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J].漢字文化,2018(14):77-78.
[2]張建輝.淺析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279.
[3]王立華.高中散文教學審美教育探微[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