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權
摘要:歷史科目是初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對歷史教師的教學效率的要求更高。在當下的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著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現象,導致學生不能夠進行主動性的歷史學習,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率。基于此,本文將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希望助力歷史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意識;教學策略
問題意識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意識,這種意識能夠激發學生探索歷史課本內容的欲望,能夠使學生擁有充足的學習激情。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使學生能夠自主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加深對重要歷史知識點的記憶,使學生掌握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因此,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進行探析。
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就應該對將要在課堂中所提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將這些問題融入自己的教案中,使自己的教學大綱能夠均勻的顯現一些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逐一發現這些問題,并讓學生回歸教材,從教材中找出答案,從而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如,在教授《辛亥革命》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設計的提綱分為辛亥革命的原因、目的、結果這三大部分,讓文章中的一些主線顯現在這些提綱中,并根據這些主線設計多種多樣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會引導學生一步步發現辛亥革命的根本原因、基本原因的問題,然后在總結的過程中,筆者會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對學生提問一些關于辛亥革命是怎樣的一次革命?它有什么重要意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什么影響?的問題。筆者還會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讓學生從這些問題中再發現一些問題,然后再讓學生探索問題,了解這些問題之間的連接性,從而更好地串聯起本節課的內容。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能夠提高學生整合知識點的能力,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引導作用。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精心備課、設計多種多樣的課堂問題,在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使學生能夠激發起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加強有效引導與點撥,提高學生問題質量
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問題產生的質量,不能讓學生為了問題提問而提問,應該確保問題的有效性。
筆者在教授的過程中,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策略,及時調整學生的期待值,會對學生進行差異化的教學,從而避免問題教學走向形式化的道路。與此同時,筆者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會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點撥,從而確保問題的質量。在教授《洋務運動》這一課內容時,筆者會根據班級上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程度進行教學,避免對學生進行單一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問題的思考。在引導學生思考簡單層面的洋務運動發生的背景時,筆者會讓那些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進行問題的提問;在引導學生思考洋務運動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時,筆者會讓那些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進行問題的提問。此外,筆者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使學生能夠具有提問問題的持續性的意識,從而保證問題的質量,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引導和點撥,使學生的問題能夠在無形中提升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創設課堂問題情境,強化學生求知欲
問題情境的創設對教師的教學非常重要,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創設生動的課堂問題情境。
在教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就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問題情境。筆者會播放與之相關的音樂,因為筆者播放的音樂生動且具有感染力,所以學生都能夠深入到具體的情境之中。在播放完音樂后,學生便由此產生了一些問題,并向筆者進行了問題的提問,如這首歌展現的是哪個歷史時期的事情?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紅軍在進行長征的途中遭遇了哪些挫折?紅軍長征經歷了多長時間?……學生們的問題多種多樣,見此情況,筆者便引導學生觀看課本內容,帶領他們探索問題的答案。當答案探索完畢后,筆者還會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產生繼續提問的意識。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有效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總之,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進行問題的提問,從而使學生能夠具有問題意識。
綜上,新課標的改革對歷史教師的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歷史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思路,探析提升學生問題意識的多種有效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發現歷史課本中的問題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田秀娟. 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師,2010(04).
[2]陳風俊. 試論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