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
摘要:小組合作教學活動是指通過將學生分到各個小組之內,使其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來探究學科知識,促使學生通過同伴行為與相互借鑒活動來優化學生個人學習素養,使其實現整體進步,構建有效課堂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借助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來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使其學會認知、學會合作,引導初中生逐漸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本文將從構建異質合作小組、完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豐富小組合作教學機會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優化小組合作教學活動。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應用策略
常規的初中語文教學并不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因為評價語文教育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是語文知識是否按照預期計劃傳遞給了學生、學生在語文考試中所取得的成績水平。另外,由于語文學科的文科教學性質,需要學生大量記憶本學科知識,所以初中語文教師也會選擇灌輸式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加課堂知識容量。但是,現代教育卻更為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指出要從長遠角度考慮,優化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與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便要積極組織小組合作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有意義學習經驗,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
一、構建異質合作小組
常規的初中語文教師有時會組織臨時的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共享學習心得,但是卻由于沒有考慮小組內部成員的素質差異,使得小組合作教學活動成為了尖子生展現個人學習成效的平臺,中等生、后進生依然無法及時實現學習進步。其中,異質小組是指每個小組內部的學生成員都有不同的智能優勢,便于學生互幫互助,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對此,初中語文教師便要積極構建異質合作小組,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與語言能力,形成“組內異質,組際同質”的教學局面。
在構建小組合作關系時,筆者會認真觀察本班學生的語文學習表現,科學利用語文考試成績初步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學生是指語文考試成績優異,學習水平、語言能力都比較高超的學生;第二層學生是指學習成績中等,學習態度刻苦、端正,整體學習狀態處于穩定進步趨勢的學生;第三層學生是指學習成績低下,學習態度偏激、消極,并未掌握有效學習方法的學生。其中,第二層學生的人數幾乎是第一層學生、第三層學生的總和,所以筆者先鼓勵第二層學生自主結對,形成二人小組,再與第一層學生、第三層學生相互選擇,由此構成了4人異質小組。
二、完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
在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逐漸轉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機械教學模式,開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活動,形成了探究教學改革浪潮。其中,探究教學就包含一定的小組合作交流活動,便于初中生共享學習資源與解題思路。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便要積極利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來豐富生生合作機會,以明確的分工合作與優良的小組探究活動引導初中生自主建構語文知識意義。
就如在《看云識天氣》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小組合作教學任務,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的形式來學習本課知識。首先,學習小組需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本組成員是否可以掌握豐富的漢字詞知識,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概述文意。其次,小組需分析課文的行文線索與篇章結構,歸納段意,及時把握課文的結構特點。然后,小組則可從細節處把握課文內容,全面賞析課文語言,重點研讀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表達特點與表達效果,再以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去分析課文的表達效果。如此,學生則可真正實現有效合作。
三、豐富小組合作教學機會
雖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教師也嘗試使用小組合作教學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狀態,促使學生真正實現了有效學習。但是,除了課堂探究教學活動之外,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也將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作業講評等多個環節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便要積極豐富小組合作教學機會,以便學生切實實現有效學習。
就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4人小組在課前自主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任務,內化新知。在預習時,各個小組需整合本組成員的學習安排,靈活確定預習時間、地點,然后每個學生獨立學習,再在小組內共享預習成果,分享預習經驗,由此優化學生的預習成效。接下來,學生需自主完成前置性作業,對比答案與解題思路,積極探究各個題目的解題方法,由此完成作業訂正與修改任務,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穩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是為了進一步改善初中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水平,使其在豐富的互動活動中汲取有效的學習經驗,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優化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完善生生交流,拓展生生互動,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丁文錦.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思考[N]. 發展導報,2018-12-11(018).
[2]呂賢明.對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高效化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242.